[发明专利]一种疲劳驾驶监控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86844.1 | 申请日: | 2013-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0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郑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21/06 | 分类号: | G08B21/06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30 | 代理人: | 占国霞 |
地址: | 310018***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疲劳 驾驶 监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动车驾驶监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驾驶员疲劳驾驶的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汽车的数量和普及程度都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交通事故问题也逐渐突显。根据交通部门的资料显示,由于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20%左右,占特大交通事故的40%以上。
现有技术中疲劳驾驶主要采用检查驾驶员IC打卡或签到的行车记录来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这种检测技术对于疲劳驾驶的评判实际上是通过时间标准来界定,但这种主观检测方式均需要驾驶员高度自觉、车辆管理方规划管理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比如出现驾驶员不按时打卡、代打卡或篡改行车记录等情况都会使该装置形同虚设,大大影响监测的准确性。同时由于不同驾驶员的个人体质、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在时间标准内也会发生疲劳驾驶,而限定时间内的驾驶员疲劳驾驶采用现有技术无法检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图像处理和识别的方式客观的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驾驶状态,从而无需取决于使用人员或者监督人员的主观自觉性,即便在所规定的疲劳驾驶标准时间内,只要驾驶员出现疲劳状态就可以检测出疲劳驾驶,并发出疲劳驾驶警示信息提醒驾驶员,从而能起到疲劳驾驶预警作用。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汽车防盗系统,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识别模块,速度检测模块,控制模块、报警模块和存储模块,其中,
所述图像采集模块安装在驾驶室座位前方,用于采集驾驶员的人脸图像信息;
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疲劳状态时的人脸图像模板;
所述图像处理识别模块接收图像采集模块发送的人脸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识别图像中的人脸特征信息,与所述存储模块中的人脸图像模板进行对比,并将图像对比结果信息发送给控制模块;
所述速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汽车是否处于行驶状态;当前的行驶速度;
所述报警模块用于发出声光报警信息;
所述控制模块与图像处理识别模块、速度检测模块、报警模块和存储模块相连接,接收所述图像处理识别模块和所述速度检测模块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分析处理结果发送信号给所述报警模块。
优选地,所述图像采集模块采用红外摄像头。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采用一种图像处理和识别的方式客观的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驾驶状态,而无需取决于使用人员或者监督人员的主观自觉性,即便在所规定的疲劳驾驶标准时间内,只要驾驶员出现疲劳状态就可以检测出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驾驶状态,并发出疲劳驾驶警示信息提醒驾驶员,从而能起到疲劳驾驶预警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疲劳驾驶监控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相反,本发明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发明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发明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疲劳驾驶监控装置的结构框图。包括图像采集模块101,图像处理识别模块102,速度检测模块103,控制模块104、报警模块105和存储模块106,其中,
图像采集模块101安装在驾驶室座位前方,用于采集驾驶员的人脸图像信息;
存储模块106用于存储疲劳状态时的人脸图像模板;
图像处理识别模块102接收图像采集模块101发送的人脸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识别图像中的人脸特征信息,与存储模块106中的人脸图像模板进行对比,并将图像对比结果信息发送给控制模块104;
速度检测模块103用于检测汽车的行驶速度;
报警模块105用于发出声光报警信息;
控制模块104与图像处理识别模块102、速度检测模块103、报警模块105和存储模块106相连接,接收所述图像处理识别模块102和速度检测模块103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分析处理结果发送信号给所述报警模块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68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