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引导的生物操纵水体生态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64164.X | 申请日: | 2013-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3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一橙垄达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32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杨慧玲 |
地址: | 300385 天津市西青区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引导 生物 操纵 水体 生态 修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涉及水体生态修复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微生物引导的生物操纵水体生态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水体维持着一定规模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在这种状态下,当有外来生物和物质输入,即水体接纳一定量的污染物时,其物质能量循环仍能维持稳定,表现出良好的“自净”的能力。
但是,当自然水体中被注入含有大量N、P等营养元素的物质后,如果温度合适,藻类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由于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导致藻类大量死亡,同时藻类尸体分解进一步消耗氧气,致使其他水生生物因为“窒息”死亡,水体透明度严重下降,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有恶臭味的硫化氢、乌黑的硫化铁,使湖水发黑发臭,表现出典型的污染特征。如果氮磷等营养元素积累的倾向不能改变,或者不能够持续降低的话,富营养化的情况就不能够改变,水体生态系统因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目前针对于这种恶性循环的各种处理技术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物理法耗资不菲,效果却不一定明显;化学法向水中引入了新的化学成分,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性,有可能对整个水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影响;生物法具有综合效益,然而高效、广谱的生物技术仍有待于开发。高效、无二次污染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对具有特殊分解能力菌种的培养筛选也将成为河流湖泊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是基于自然水体的生态循环原理,构建以微生物作用为主的生物综合治理及预防技术,通过重建水体生态循环达到治理效果,提供一种微生物引导的生物操纵水体生态修复方法。
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生物引导的生物操纵水体生态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分离出针对性强的菌株,将针对性强的菌株投入所需要修复的富营养化水体中,使之与水体中的相对应的部分营养元素或富含营养元素的物质结合,分解、转移、转化藻类生长的营养物质,恢复水体内的物质平衡;
(2)分解10-15天,待水体内的物质平衡恢复以后,人工种植一定数量的水草或放养适宜种群或一定数量的鱼群;
(3)定期对水体进行维护,针对于水体修复情况,定期除草或捕捞。
所述的针对性强的菌株是硝化、反硝化芽孢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芽孢杆菌、贫营养化有机矿化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和产乳酸芽孢杆菌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的低温有机矿化芽孢杆菌的适应水温是10~20℃。
本发明创造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综合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发挥其协同作用,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通过长期的试验,形成了多种微生物、动植物协同发挥作用的技术体系,综合利用微生物、植物、动物的协同作用,分阶段综合预防、治理城市景观水体,经过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本技术中研发出低温水环境(10-20摄氏度)下N、P等营养元素的高效去除微生物,能够扩大治理温度范围,延长可治理时间,相对于传统的生物方法在具备受温度影响小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创造的净化系统图。
图中:
1、需修复的水体 2、针对性强的菌株 3、含有N、P等元素的气体
4、动植物种群 5、除草、捕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创造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创造的步骤是首先分离出针对性强的菌株2,如硝化、反硝化芽孢杆菌、低温(水温10-20摄氏度)有机矿化芽孢杆菌、贫营养化有机矿化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产乳酸芽孢杆菌等菌种并将其投入需要修复的水体1中,使其通过化学或生物作用分解、转移、转化藻类生长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含有N、P等元素的气体3释放到空气中,恢复水体内的物质平衡。(例如有除氮类、解磷类、除臭类、维护类、低温类等系列净水微生物,水体中的氨态氮可以通过硝化菌转化为硝态氮,然后通过反硝化菌脱氮能将水体中的硝态氮转化为氮气、亚硝态氮等进入到空气中。从而利用几种菌种的协同作用,将水体生态系统和其之外的大气系统连接起来,打破了传统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物质循环只限于水体本身的局限性。通过将水体中的氮转移到大气中来彻底降低水体中氮的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一橙垄达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一橙垄达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641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磨耐用起重吊钩
- 下一篇:气压传感器的钢套配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