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底板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53321.7 | 申请日: | 2013-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9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内野敬一;长野慎治;寿浅义博;渡边纯二;若松显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09 | 分类号: | B62D21/09;B60K15/063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茅翊忞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底板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底板具备收纳有液体的车辆部件的车辆的底板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底板下部具备燃料箱等收纳有液体的车辆部件的车辆。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中,如图5所示那样,燃料箱100被定位于由左右的侧梁103和前后的横梁104包围的范围内。
在此,一般地,在侧梁103和横梁104以及外伸叉架106的交叉部(图5中的Ⅵ向视部),如图6、图7所示那样,横梁104的右端面固定于车辆右侧的侧梁103的左侧面,外伸叉架106的左端面固定于上述侧梁103的右侧面。此时,使横梁104与外伸叉架106的下板104b、106b架状地突出,并将这些突出部104t、106t点焊接于侧梁103的下表面103b。由此,提高侧梁103与横梁104、外伸叉架106的交叉部的连结强度,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承燃料箱100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186833号公报
但是,上述结构中,在例如图8所示车辆的右侧面与其它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当外伸叉架106、侧梁103以及横梁104被压变形时,有时外伸叉架106的突出部106t会从侧梁103的下表面103b脱落。由此,当外伸叉架106向车宽方向内侧(图8中左方)移动时,该突出部106t可能会与燃料箱100碰撞,从而有使该燃料箱100损伤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不会使筒形框架的交叉部的强度降低,在碰撞时能够防止上述框架对燃料箱等造成损伤。
上述技术问题通过各技术方案的发明来解决。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在底板具备收纳有液体的车辆部件的车辆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构成所述车辆的底板的多根筒形框架的交叉部处,第二框架的长边方向的一端抵接并固定在第一框架的侧面上,并且从所述第二框架的一端沿长边方向突出的下板部以覆盖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方式固定于该下表面,覆盖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所述第二框架的下板部被保护板从所述车辆部件的方向覆盖,该保护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
此处,收纳有液体的车辆部件除燃料箱之外还包括电池、储气瓶等。
根据本发明,覆盖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第二框架的下板部被保护板从车辆部件的方向覆盖,该保护板固定于第一框架的下表面。因此,即使车辆从沿第二框架的方向受到碰撞载荷,第二框架的一端侧欲向车辆部件的方向移动,第二框架的下板部也会被所述保护板从车辆部件的方向按压。其结果是,第二框架的下板部不会碰撞到燃料箱等车辆部件,从而在碰撞时能够防止燃料箱等车辆部件损伤。
另外,在筒形框架的交叉部处,第二框架的一端抵接并固定在第一框架的侧面,并且第二框架的下板部以覆盖第一框架的下表面的方式固定于该下表面,从而能够确保筒形框架的交叉部的强度。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框架的一端从第二框架的相反侧固定于第一框架的相反侧的侧面的结构中,从所述第三框架的一端沿长边方向突出的下板部作为覆盖所述第一框架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框架的下板部的所述保护板起作用。
这样,由于能够将所述第三框架的下板部作为保护板来使用,所以不需要设置仅专用于保护板的部件,从而能够抑制部件数的增加。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车辆部件是燃料箱。
根据本发明,不会使筒形框架的交叉部的强度降低,在碰撞时能够防止框架对燃料箱等造成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底板构造的车辆的底板下的车辆骨架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车辆的底板构造的立体图,是从车辆的下方朝上观察图1的Ⅱ向视部的状态的图。
图3是图1的Ⅲ-Ⅲ向视侧视图。
图4是表示所述车辆的底板构造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以往的车辆的底板的立体图。
图6是从车辆的下方朝上观察以往的车辆的侧梁、横梁等的交叉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以往的车辆的侧梁、横梁等的交叉部与燃料箱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车辆碰撞时的侧梁、横梁等的交叉部与燃料箱的关系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4…地板纵梁(第一框架)
17…横梁(第三框架)
177…长方形架部(下板部)
177z…伸出端部
18…摇臂轨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车体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车体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533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用盖子塑胶杯
- 下一篇:LED灯条的制作方法及该LED灯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