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酰氯分离提纯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310636403.0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1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鲍宗必;吕正璋;任其龙;徐卫国;陈姝含;杨亦文;陈忠民;胡杰;苏宝根;张治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化工院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17/46 | 分类号: | C01B17/46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2369 浙江省绍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酰氯 分离 提纯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硫酰氯分离提纯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三氟乙酰氯生产过程反应废液中硫酰氯的分离提纯技术。
背景技术
硫酰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可用于芳香族化合物的氯化、羧酸的氯化及其他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氯化,也用于制造医药品、染料、表面活性剂等。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三种:(1)氯化法,将干燥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在活性炭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反应,生成的硫酰氯经冷凝,制得硫酰氯成品;(2)用活性炭或樟脑为催化剂使二氧化硫与氯气直接反应可制得硫酰氯;(3)由三氟三氯乙烷(CFC-113a或R113a)和三氧化硫通过固定床催化反应。
对于第三种生产方法,反应产物中除三氟乙酰氯和硫酰氯外,还包括未反应的三氟三氯乙烷、三氧化硫(SO3)以及副反应产生的焦硫酰氯等杂质。反应产物经过冷凝分离得到三氟乙酰氯气体产品,剩余的冷凝液通过常压蒸馏可回收部分三氟三氯乙烷和三氧化硫,但釜液中硫酰氯的纯度仅为70%左右,达不到一级品要求(>95%),不能有效利用。
现有工艺采用简单精馏提取R113a和SO3后,通过水解釜内残液以回收尚存的R113a,与此同时,硫酰氯则因水解而产生了大量的硫酸及盐酸等强酸废液,造成了硫酰氯重要副产物资源的极大浪费。若对硫酰氯产物加以提纯与利用,不但能有效降低三氟乙酰氯生产成本,且能克服现有工艺废酸排放量大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三氟乙酰氯生产过程反应废液中分离提纯硫酰氯的工艺,能够降低三氟乙酰氯生产成本、克服现有工艺废酸排放量大的缺点。
本发明所述的硫酰氯由三氟三氯乙烷(CFC-113a)和三氧化硫通过固定床催化反应得到,反应方程式如下:
SO3+CF3CCl3→SO2Cl2+CF3COCl↑
在硫酰氯合成过程中,其产物混合液中通常含有硫酰氯、三氟三氯乙烷、三氧化硫和焦硫酰氯等,按质量比计为:硫酰氯70%~85%、三氟三氯乙烷1%~10%、三氧化硫10%~20%,焦硫酰氯2%~5%。在常压下(101.325kPa),硫酰氯的沸点为69.1℃,三氟三氯乙烷沸点为 46.0℃,三氧化硫沸点为44.8℃,三者沸点较为接近,普通的精馏操作难以将三者分离,本发明通过两级精馏的手段得到高纯度的硫酰氯,具体如下:
一种从三氟乙酰氯生产反应废液中分离提纯硫酰氯的工艺,采用双塔精馏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含有硫酰氯、三氟三氯乙烷、三氧化硫和焦硫酰氯的物流(2)送入一级精馏塔(3)进行精馏,控制精馏温度90~110℃,回流比为3~7,塔顶得到基本上为三氟三氯乙烷和三氧化硫的物流(5)循环至三氟乙酰氯反应器(1),塔底处得到主要为硫酰氯和焦硫酰氯的物流(4);
(2)将物流(4)送入二级精馏塔(8)进行精馏,控制精馏温度为120~140℃,回流比为1~7,塔顶得到高纯度硫酰氯成品(9),塔底处得到含焦硫酰氯的高沸物(10)。
作为优选的方式,上述步骤(1)中一级精馏塔(3)优选为填料塔,理论塔板数优选为5~12,塔顶馏出液基本上为三氟三氯乙烷和三氧化硫的物流(5)的温度为50~70℃;上述步骤(2)中二级精馏塔(8)优选为填料塔,理论塔板数优选为7~10;所述一级精馏塔(3)和二级精馏塔(8)中的填料优选为玻璃填料或陶瓷填料。
经过上述步骤(1)第一级精馏后,塔顶处得到基本上为三氟三氯乙烷和三氧化硫的物流(5)中中,焦硫酰氯含量小于0.1%,硫酰氯质量含量小于1%。
经本发明制备的硫酰氯成品的纯度在98%以上,作为优选的方式,硫酰氯成品的纯度在99%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两级精馏工艺,可有效回收三氟乙酰氯生产过程反应废液中的硫酰氯,且硫酰氯产品纯度达到98%以上、回收率达到60%~80%;
(2)对三氟乙酰氯生产过程反应废液进行资源化利用,不仅绿色环保,而且能有效降低三氟乙酰氯产品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硫酰氯分离提纯双塔精馏工艺流程,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化工院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化工院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64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ZSM-22分子筛纳米片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具有气隙的半导体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