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网镍氢电池储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35057.4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6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兵;卓亨;黄兰妮;周树良;夏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7/0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颜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镍氢电池 系统 | ||
1.一种微网镍氢电池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并联电连接的镍氢电池柜、并联控制柜、能量转换系统、交流配电柜、市电依次双向电连接;交流配电柜还与用电负荷端单向电连接,也与充电/放电机双向电连接;电池管理系统一端与能量管理系统双向连接,另一端则分别与镍氢电池柜、并联控制柜、能量转换系统、充电/放电机双向连接;所述能量管理系统分别与能量转换系统、充电/放电机双向连接;所述能量转换系统,其交流端通过交流配电柜与市电相连接;
所述充电/发电机与镍氢电池柜双向电连接,且在镍氢电池柜正极端与充电/放电机正极端的连接电路上设置有熔断器,在镍氢电池柜负极端与充电/放电机负极端的连接电路上设置有智能开关;
所述并联控制柜中,单向二极管与智能开关并联后与熔断器串联,然后连接到电池柜的正极端,形成电路;单向二极管与智能开关并联后,连接到电池柜的负极端,形成电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网镍氢电池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可在并联充电模式、并联放电模式、并联待机模式、均衡维护模式中的一种模式下运行的功能,或者具有可在均衡维护模式与并联充电模式、并联放电模式、并联待机模式三种模式的任意耦合中的一种模式下运行的功能;
满足以下条件时所述并联充电模式运行:(1)电池管理系统接收到能量管理系统要求进入充电模式的指令要求,(2)镍氢电池柜无过温、欠温、过压、欠压、绝缘异常、通信异常,电池管理系统无错误和报警信息,(3)能量转换系统无错误和报警信息;
满足以下条件时所述并联放电模式运行:(1)电池管理系统接收到能量管理系统要求进入放电模式的指令要求,(2)镍氢电池柜无过温、欠温、过压、欠压、绝缘异常、通信异常,电池管理系统无错误和报警信息,(3)能量转换系统无错误和报警信息;
满足以下条件时所述并联待机模式运行:(1)电池管理系统接收到能量管理系统要求进入待机模式的指令要求,(2)镍氢电池柜无过温、欠温、过压、欠压、绝缘异常、通信异常,或者镍氢电池柜已经处于充满或放空状态,电池管理系统无错误和报警信息;
满足以下条件时所述均衡维护模式运行:(1)某个镍氢电池柜带电状态SOC值与多个镍氢电池柜带电状态SOC平均值之间的差值达到15%以上;或者某个镍氢电池柜内单体电池最小电压Vmin与单体电池最大电压Vmax之间的差值在镍氢电池柜带电状态SOC值为15%时候达到40*n mv以上,其中n为所述某个镍氢电池柜内单体电池的数量;或者某个镍氢电池柜以某一同等倍率放电至单体电池平均电压达到1200*n mv时候的镍氢电池柜带电状态SOC值,与上一次均衡结束后第一次以相同倍率放电至单体电池平均电压达到1200*n mv时候的镍氢电池柜带电状态SOC值的差值达到15%以上,其中n为所述某个镍氢电池柜内单体电池的数量;或者某个镍氢电池柜的充电或放电电流I与多个镍氢电池柜平均电流Iave之间满足:(I-Iave)/Iave的绝对值大于50%;(2)充电/放电机无错误和报警信息;
满足以下条件时所述均衡维护模式与所述并联充电模式、所述并联放电模式、所述并联待机模式任意一种耦合的耦合模式运行:(1)微网镍氢电池储能系统处于并联待机模式、并联充电模式、并联放电模式中的一种模式;(2)某个镍氢电池柜带电状态SOC值与多个镍氢电池柜SOC平均值之间的差值达到15%以上;或者某个镍氢电池柜内单体电池最小电压Vmin与单体电池最大电压Vmax之间的差值在镍氢电池柜带电状态SOC为15%时候达到40*n mv以上,其中n为所述某个镍氢电池柜内单体电池的数量;或者某个镍氢电池柜充电或放电电流I与多个镍氢电池柜平均电流Iave之间满足:(I-Iave)/Iave的绝对值大于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505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