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体与阀门同轴相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32054.5 | 申请日: | 2013-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75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殷镜波;董科;李学营;朱思鹏;王绍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绍明 |
主分类号: | F02M26/70 | 分类号: | F02M26/70;F02D2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4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体 阀门 同轴 相连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排气再循环系统,特别是一种旋转体与阀门同轴相连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有害排放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日趋增加,降低发动机有害排放物这一目标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世界石油制品的消耗量逐年上升,国际油价居高不下,柴油车的经济性日渐突出,这使得柴油机在车用动力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开展柴油机有害排放物控制方法的研究,是从事柴油机设计者的首要任务。排气再循环系统是将柴油机产生的废气的一小部分再送回气缸。再循环排气由于具有惰性将会延缓燃烧过程,也就是说燃烧速度将会放慢从而导致燃烧室中的压力形成过程放慢,这就是氮氧化合物会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提高废气再循环率会使总的排气流量减少,因此废气排放中总的污染物输出量将会相对减少。在中速工况时,发动机需要较大的排气再循环率,以降低排温,减小污染;在低速工况时,发动机需要较小的排气再循环率,以提高发动机的进气量。
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0410063439.5,专利名称:电子式排气再循环气体控制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率的装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中高转速工况;但是其排气再循环率的变化是通过专门的控制结构来实现的,从而使控制系统变的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旋转体与阀门同轴相连装置,使其排气再循环率可以自我调节,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中低转速工况,而且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控制机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压气机进气管、压气机、发动机进气管、发动机、发动机排气管、涡轮、涡轮排气管、连接轴、第一连接管、阀门、第二连接管、旋转轴、容积腔、固定体、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第三连接管、隔板、旋转体和连接板,压气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进气管的出气口、发动机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涡轮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的出气口、涡轮排气管的进气口相连接,压气机与涡轮通过连接轴同轴相连,容积腔的纵截面为圆环状,固定体、旋转体的纵截面均为圆弧状,容积腔、固定体、旋转体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固定体安装在容积腔内并与容积腔的内壁面固结在一起,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均布置在固定体内,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连接在一起,第一贯穿管、第二贯穿管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第二贯穿管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一贯穿管的横截面面积,隔板安装在第二贯穿管内并与第二贯穿管的壁面密封接触,旋转体的一端伸入第一贯穿管内并与第一贯穿管的壁面密封接触,旋转体的另一端与隔板固结在一起,旋转轴的一端穿过容积腔的上下两壁面,旋转轴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管后镶嵌在第一连接管的壁面上,阀门安装在第一连接管内并与旋转轴固结在一起,旋转体、连接板、旋转轴固结在一起,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涡轮排气管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穿过固定体后与第一贯穿管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发动机进气管相连通,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容积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均为等截面圆管。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旋转体可以在容积腔内自由旋转;旋转体、连接板、旋转轴、阀门固结在一起,四者可以同步旋转。当发动机前后压差较大时,隔板的前后压差也较大,隔板顺时针旋转,所以旋转体带动阀门顺时针旋转,发动机排气再循环率增大,从而使发动机的爆压和最高燃烧温度降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带有涡轮增压器的排气再循环系统,既能兼顾发动机的中低转速工况,又能使排气再循环系统不需要专门的排气再循环率控制机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C-C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D-D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压气机进气管,2、压气机,3、发动机进气管,4、发动机,5、发动机排气管,6、涡轮,7、涡轮排气管,8、连接轴,9、第一连接管,10、阀门,11、第二连接管,12、旋转轴,13、容积腔,14、固定体,15、第一贯穿管,16、第二贯穿管,17、第三连接管,18、隔板,9、旋转体,20,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绍明,未经王绍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20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百叶式流体动力装置
- 下一篇:阀门调节式废气再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