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研究中抗病植株移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92034.X | 申请日: | 2013-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0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张海平;李原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7/00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郑晋周 |
地址: | 030031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豆 胞囊 线虫 研究 抗病 植株 移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领域,具体为一种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研究中抗病植株移植方法。
背景技术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病原物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自从1899年在我国东北发现以来, 相继在世界范围内报道了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和危害, 如美国、巴西、前苏联和日本等大豆主产国都有大面积的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北京和江苏等省市均有发生。一般会造成产量损失为5-10%,严重发生地块减产可达3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经济损失严重。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由于大豆胞囊线虫病危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6.2亿美元以上。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传播途径多, 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通常采用轮作、施药和种植抗病品种等措施,其中种植抗病品种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而通过抗病鉴定筛选抗源则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基础。
大豆对胞囊线虫病的抗性鉴定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病圃自然感病鉴定法,另一种是塑钵鉴定法。病圃鉴定就是将大豆种子种植在病圃中,待发病时调查根系大豆胞囊线虫数量。塑钵鉴定法是将含有一定数量大豆胞囊线虫的病土装入塑钵内,将大豆种子种植在其中,让其生长发育。或塑钵装入无菌土后,将3-5天的大豆苗移至钵中,再等幼苗生长3天后,接种配置好的胞囊线虫卵悬浮液(2000个/ml)。两种方法均是要在大豆幼苗发病时期,调查根系大豆胞囊线虫数量,评价其抗性。这就需要将大豆苗连根拔起,轻轻抖掉或用水冲洗掉根系上的土粒,然后调查根系着生的线虫胞囊数。根据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划分标准,确定为抗病的植株需要进行移栽到田间,以便成熟后收获种子。目前,大豆根系不带土移栽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移栽后豆苗的成活率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大豆资源抗胞囊线虫研究中抗病植株移植成活率低的难题,即抗性评价后,由于移植方法不当,抗性植株未能成活,导致研究时间延长,或抗源材料丢失。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等问题,提供一种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研究中抗病植株移植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研究中抗病植株移植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制备塑料钵柱,制备病土,将病土装入塑料钵柱中,播种并管理,带生长出幼苗后对根系进行抗病性鉴定,选出具备抗病性的幼苗,选择富含有机质的壤土地,挖备用穴,取要移植的大豆幼苗,用剪刀剪掉根系的2/3后,将其剩余根系浸泡在0.4g/LABT生根粉溶液中30秒,将大豆幼苗移入备用穴,用挖出的填土将穴填满,使幼苗第一主茎节与地表持平,将土压实,浇水。幼苗即可正常生长。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塑料钵柱的准备:将厚0.1mm的透气性塑料膜裁为宽26cm,高22.5cm的小块,用订书机将其制成高22cm,宽11cm的塑料袋。
(2)病土制备:采集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病圃的病土(每100g风干土胞囊含量30个以上),将病土与无菌沙以2:1的比例混匀制备成试验病土。
(3)装土:将病土装入塑钵至距钵口1cm。然后将其装入宽40cm,长60cm,高19cm的塑料箱中,每箱装60个,放于温室。
(4)播种及管理:每钵播种2粒种子,表面覆盖病土1cm。温度控制在25℃~30℃,定期浇水,病土含水量控制在20%左右。
(5)待感病对照根系胞囊充分显现时进行病情调查,即将根系上的土粒轻轻抖掉或用水冲洗掉,然后逐株调查根系上的胞囊数,根据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划分标准,确定为抗病的植株,将根系浸入水中,用于移栽。
(6)选择富含有机质的壤土地,挖一备用穴,挖出的土壤不能弃掉,留作回填土。
(7)取要移栽的大豆幼苗,用剪刀剪掉根系的2/3,将大豆幼苗剩余的1/3根系浸泡在0.4g/LABT生根粉溶液中30秒。
(8)将大豆幼苗移入备用穴,用挖出的填土将穴填满,使幼苗第一主茎节与地表持平,将土压实,浇足水。大约一星期后,幼苗就可正常生长。
(9)移植15天后,调查幼苗成活率。多年试验结果表明,用本方法移植的成活率平均达96.99%,而普通移植方法(不剪根系)成活率平均为64%。因此,本试验移植方法提高了大豆移植苗成活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未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920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透明封装的LED光源及其制作工艺
- 下一篇:氮化物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