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89782.2 | 申请日: | 2013-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8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渡口要;田中正人;川原正隆;吉田晃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G5/047 | 分类号: | G03G5/047;G03G5/05;G03G5/06;G03G21/18;G03G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魏启学律师事务所 11398 | 代理人: | 魏启学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大***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照相 感光 构件 处理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感光构件,以及各自具有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的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备。
背景技术
在近年来的电子照相设备如复印机和激光束打印机中,广泛使用在支承体上具有包含电荷产生物质和空穴输送物质(电荷输送物质)的感光层的电子照相感光构件(有机电子照相感光构件)。
为了改进支承体和感光层之间的粘合性,防止感光层的电气破坏,和抑制空穴从支承体注入至感光层,在许多情况下在支承体和感光层之间设置底涂层。然而,具有上述优点的该底涂层具有电荷容易积累在其中的缺点。因此,具有底涂层的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容易引起称为重影的现象。更具体地,在输出图像中观察到先前旋转期间仅在用光照射的部分产生深浓度的正重影和先前旋转期间仅在用光照射的部分产生浅浓度的负重影。
具有高感光度的已知电荷产生物质的实例包括酞菁颜料和偶氮颜料。
然而,使用酞菁颜料或偶氮颜料的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由于大量产生的光载流子(空穴和电子)容易引起与随着空穴输送物质移动的空穴成对的电子在感光层(电荷产生层)中滞留。因此,使用酞菁颜料或偶氮颜料的电子照相感光构件也容易引起重影。
国际公布WO2009/072637公开了支承体和感光层之间设置的底涂层中包含的平均一次粒径为3nm以上且9nm以下的锐钛矿型氧化钛晶体颗粒减小长期的重复图像形成的曝光电位变化。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2-091044公开了支承体和感光层之间设置的底涂层中包含的电子输送有机化合物和聚酰胺树脂减小曝光电位和残余电位的环境变化。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7-148293公开了电荷产生层以及支承体和电荷产生层之间设置的中间层中包含的电子输送物质减小重影。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H08-095278公开了感光层中包含的二苯甲酮衍生物改进耐气体性并且防止感光度劣化(desensitization)和带电性降低。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S58-017450公开了支承体和感光层之间设置的层中包含的二苯甲酮衍生物防止重复使用后的感光度劣化。
目前期望减小各种环境下、特别地低温低湿环境下的重影。然而,根据由本发明人的研究,在一些情况下常规技术对于在低温低湿环境下抑制重影具有不充分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即使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也抑制重影的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和各自具有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的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备。
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包含:支承体;在支承体上形成的底涂层;和在底涂层上形成的感光层;其中:感光层包含电荷产生物质和空穴输送物质,和底涂层包含:由下式(1)表示的胺化合物;平均一次粒径为3nm以上且15nm以下的氧化钛晶体颗粒;和有机树脂;
其中,R1至R10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羟基、羧基、烷氧羰基、芳氧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状氨基;R1至R10中的至少之一为用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的氨基、用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的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环状氨基;X1表示羰基或二羰基之一。
此外,本发明旨在提供一体化支承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和选自由充电单元、显影单元、转印单元和清洁单元组成的组的至少一种单元,并且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设备主体的处理盒。
此外,本发明旨在提供具有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充电单元、图像曝光单元、显影单元和转印单元的电子照相设备。
本发明旨在提供即使在低温低湿环境下也抑制重影的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和提供各自具有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的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备。
参考附图,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的示意图。
图2为设置有具有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的处理盒的电子照相设备的示意图。
图3说明评价重影用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根据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本发明涉及包括支承体、在支承体上形成的底涂层(也称作中间层或阻挡层)和在底涂层上形成的感光层的电子照相感光构件,其中感光层包含电荷产生物质和空穴输送物质。底涂层包含由下式(1)表示的胺化合物、平均一次粒径为3nm以上且15nm以下的氧化钛晶体颗粒和有机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能株式会社,未经佳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897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