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1310573428.0 | 申请日: | 2013-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4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奥能普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D20/0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重力 热管 蓄热器 | ||
1.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包括固体粒块,固体砖块,重力热管,保温材料,壳体等,其特征是:
一个含有至少三个腔体的容器,其中一个腔体为热管蒸发腔体,一个为热管冷凝腔体,一个为固体粒块腔体;
至少含有两种重力热管,第一种为加热重力热管,第二种为放热重力热管,加热重力热管的蒸发端设置在蒸发腔室内,冷凝端设置在固体粒块腔体,并与固体粒块进行紧密连接,并与固体粒块进行换热,放热重力热管的蒸发端设置在固体粒块腔体内,并与固体粒块进行紧密连接,并与固体粒块进行换热,冷凝端设置在冷凝腔体内;
在固体粒块腔体内设置有固体粒块,固体粒块与放热重力热管的蒸发端或者加热重力热管的冷凝端进行连接换热,固体粒块填充入整个固体粒块腔体内;
在热管蒸发腔体以及热管冷凝腔体上设置有流体的进口和出口及连接控制管件,在固体粒块腔体上设置有开口,可以将固体粒块从固体粒块腔体内放置或者取出;
在容器的外部有保温材料,保温材料的外部设置有箱体;
加热过程中,将温度高于固体粒块的高温流体从热管蒸发腔体的进口进入容器,经与重力热管换热后从出口流出,热能由重力热管传热到固体粒块腔体内并与固体粒块进行换热,流体的热能被交换到固体粒块中进行蓄热;
所述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可以用于在当地蓄热或被移动到需要的地区;
当需要利用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中的热能时,将温度低于固体粒块的低温流体从热管冷凝腔体的进口流入,低温流体与重力热管进行换热后吸收热能经出口流出,重力热管吸收固体粒块的热能与流体进行换热,实现热能的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重力热管为由多个热管壳体截面形状为环形、方形、矩形、多边形、曲边形组成的相互间距的组成的重力热管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其特征是:重力热管的工作介质为低温-30-250度,中温250-600度,高温600-1300度,根据不同的温度使用不同的热管工作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固体粒块为由金属或非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混合物组成的颗粒或者/和砖块,或者自然界存在额度沙粒、鹅卵石、小石块,固体粒块的形状为圆形、多边形、菱形、扇形、不规则现状;在固体粒块上加工有凹或/和凸部位,或者在固体粒块上设置有用于相互连接或者与其他器件连接的连接装置;两个固体粒块之间的凹或/和凸部位可以构成一个通道;用于热管的通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其特征是:所构成的通道为柱体、多面体、菱形、抛物线体、旋转抛物线体的一种或其组合,流体可以在流道内流动并被压缩或膨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其特征是:在固体粒块内设置有空腔,在空腔内设置有蓄热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其特征是:蓄热材料为高低温-30-250度,中温250-600度,高温600-1300度,采用固液相变、液气相变、固固相变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其特征是:在重力热管的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再生管,再生管重力热管进行联通,再生管可以将重力热管的工作介质排出到重力热管壳体外部,并通过再生管可以将新的工作介质冲入到重力热管壳体内,实现重力热管的再生利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其特征是:在重力热管的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二个再生管,再生管重力热管进行联通,利用其中一个再生管在热管腔体内充气,将原来热管工作介质排出到热管外,另外一个再生管为热管进行热管工作介质的充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其特征是:保温材料选择些列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纳米微珠、硅微粉、真空层、聚氨酯、聚苯、珍珠岩、玻璃纤维、保温水泥的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或多种;在外部保温材料外部还设置有另外的外部壳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奥能普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奥能普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342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蓄热式多联产机组及移动机组
- 下一篇:列管式换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