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68435.1 | 申请日: | 2013-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91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长宏;林涛;戚娜;吴浩东;李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21/02 | 分类号: | F25B21/02;F25B2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刘媖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回收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热泵采暖与制取热水由于其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比传统的热源更好的优势,已成为未来热能利用产业发展的方向。然而,作为采暖、制取热水的热泵系统的动力源的压缩机的性能是制约热泵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空气能热泵热水器逐渐成为该产业的主流。在热泵系统中,通常是将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四大部件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与其他配件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热泵系统,以提供所需的热量。由于热泵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相关原理比较复杂,运行成本高,体积大,给安装等带来不便;更严重的是热泵工作过程伴随有噪音、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产生。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无噪音,体积小,重量轻,节电,热效率高,成本低,使用寿命长,而且安全系数较高的一种余热高效利用的半导体加热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体积小、无噪声、性能好的用于回收低品位热能并高效制取热水的余热回收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其包括内设管网的底座、内设流体腔的余热集热器、设于底座与余热集热器之间的并在与管网对应的位置设有分布腔的绝热层、嵌装于所述分布腔的半导体制热片、与所述半导体制热片抵接并位于所述管网的管道内的散热器,所述流体腔内配置有导热流体。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系统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导热流体为水、乙醇或丙酮。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系统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流体腔的液体充盈量为75%~85%。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系统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管网包括多条支管,所述支管包括多个微通道管道。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系统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管网置于底座且该管网内部设有平衡各支管流量的匀流结构。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系统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半导体制热片均匀布置于所述余热集热器背面,所述半导体制热片与所述余热集热器彼此抵接的接触面均为精磨光滑面并且涂覆导热胶对碰抵接。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系统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散热器表面为螺纹状或环纹状。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系统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分布腔为阶梯孔,所述散热器具有吸热盘,所述吸热盘与所述半导体制热片形状大小一致并彼此贴合设置于分布腔的阶梯处。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系统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半导体制热片与所述散热器彼此抵接的接触面均为精磨光滑面并且涂覆导热胶对碰抵接。
作为本发明余热回收系统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余热集热器的前侧设有集热槽将该余热集热器表层分隔为多个条形区或凸台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中的余热集热器通过内部腔体中集热导热流体发生相变吸热,当低品位热流流经余热集热器时,收集器高效吸收热量并根据半导体的汤姆逊效应通过半导体制热片实现能量转移到散热器,加热对应流经的介质。采用本系统可以实现对多种低品位热流体进行热能回收与保存,并制取热介质,且本发明中的余热集热器可以满足多个半导体制热片的集热需求,从而本发明具有组成结构简单、高效节能、及系统利用率高等优点。
当本发明系统用于回收低品位热能时,可以实现分散式系统分布,启动迅速无需外加制冷剂,尤其是在对于小规模的废热利用优势更加明显,并且本发明系统可以重复循环的使用,从而本发明还具有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移动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余热回收系统实施例的分解状态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余热回收系统的分解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余热回收系统的部分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余热回收系统的部分剖切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区域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84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