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油焦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66587.8 | 申请日: | 2013-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29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范启明;申海平;王子军;刘自宾;阎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9/06 | 分类号: | C10G6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油焦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油焦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劣质原料生产优质石油焦的组合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以石油馏分为原料生产的针状焦为油系针状焦,油系针状焦是一种优质的石油焦。针状焦具有低热膨胀系数、低孔隙度、低硫、低灰分、低金属含量、高导电率及易石墨化等一系列优点。由针状焦制成的石墨制品具有高密度、高强度、高纯度、高结晶度、高导电导热性、低热膨胀系数、低烧蚀性等特点,在国防和冶金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冶金工业中的用量最大。在冶金工业中,用针状焦制成的超高功率(UHP)石墨电极可以明显提高冶炼效率,降低电耗和原材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国内电炉炼钢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石墨电极生产技术的进步,针状焦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目前国内针状焦的年产量仅为10万吨左右,市场缺口每年高达20万吨以上。
根据针状焦成焦机理,生产针状焦的原料要求具有芳烃含量高,胶质、沥青质、灰分及硫含量低的特点,并且要求原料在热转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中间相转化温度和较宽的中间相转化温度范围,生产优质针状焦的原料要求为:密度>1.0g/cm3,芳烃含量>50重%,沥青质含量<1.0重%,灰分含量<100μg/g,硫含量<0.5重%。
在原料方面,生产针状焦应选择低硫、低胶质和沥青质、低灰分含量的原料,一般采用热裂化渣油、高温裂解制乙烯焦油、糠醛抽出油或催化裂化澄清油等。随着原料劣质化和操作苛刻度的提高,催化裂化油浆性质也越来越差,表现为灰分、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和硫含量越来越高,炼厂中催化裂化油浆硫含量高达1.6重%,金属含量达到0.7重%,沥青质达到14.6重%。这样的催化裂化油浆显然不能满足作为生产针状焦原料的性质要求,无法生产合格的针状焦。
US20050284793介绍了利用常压渣油制备针状焦的技术,对常压渣油中硫含量要控制在0.7重%以内。
CN1098336C“渣油加氢处理-延迟焦化的组合工艺方法”提出了将渣油、焦化瓦斯油和氢气一起进入加氢装置进行加氢,然后进入延迟焦化装置生产针状焦的组合工艺,针状焦CTE<2.6×10-6/℃,硫含量小于0.7重%。
CN1191321C“一种从含硫常压渣油生产针状石油焦的方法”是针对含硫的常压渣油,通过加氢精制、加氢脱金属和加氢脱硫后制备针状焦,其原料是含硫常压渣油。
US4740293介绍了热裂解渣油和加氢处理后的催化裂化澄清油一起采用延迟焦化工艺生产针状焦的工艺,热裂解渣油的混合比例为50%~75重%。
US5167796介绍了将含硫催化裂化澄清油经过加氢脱硫,可使针状焦的硫含量小于0.8重%。
上述方法均无法利用劣质催化裂化油浆来生产针状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油焦的制备方法,该方法能够以劣质催化裂化油浆为原料生产优质石油焦,不仅扩大了优质石油焦的原料来源,而且还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一种石油焦的制备方法,将第一原料油输入延迟焦化装置,进行热裂化反应,得到焦化干气、焦化汽油和焦化柴油、焦化瓦斯油和石油焦;操作条件为:加热炉出口温度420℃~530℃,焦炭塔压力0.2MPa~1MPa,循环比0.5~1;
所述的第一原料油由以下方法获得,第二原料油经管式热裂化,得到裂化干气、裂化汽油和裂化柴油、裂化重油;操作条件为:加热炉出口温度470℃~510℃,停留时间0.5min~5min,得到的裂化重油作为第一原料油;
所述的第二原料油由以下方法获得,将第三原料油与氢气混合,加热后输入固定床加氢反应器,依次与加氢保护剂和加氢精制剂接触、反应,加氢生成油经气液分离后得到的液体产品即为第二原料油;加氢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250℃~450℃,氢分压为1MPa~15MPa,体积空速为0.1h-1~2h-1,氢油体积比为100Nm3/m3~1000Nm3/m3;
所述的第三原料油由以下方法获得,对催化裂化油浆进行减压蒸馏,切割出315±35℃~500℃±20℃馏分,该馏分即为第三原料油;所述催化裂化油浆的硫含量为0.5重%~2.5重%,灰分含量为0.01重%~1重%,沥青质含量为1重%~20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665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