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55846.7 | 申请日: | 2013-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1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孟日增;刘韬;刘金华;赵庆松;王宁;聂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主分类号: | C12N5/20 | 分类号: | C12N5/20;C07K16/12;G01N33/577;C12R1/91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东师专利事务所 22202 | 代理人: | 张铁生 |
地址: | 13006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核 细胞 增生 李斯特 单克隆抗体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是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及应用。
背景技术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WHO 将其与大肠杆菌 O157:H7、沙门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列为20世纪90年代四大食源性致病菌。LM是李斯特菌属中致病力最强的细菌,也是唯一对人致病的、典型的胞内寄生菌,可穿越宿主三道屏障,从而导致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如胃肠炎、脑膜炎、败血症、流产等。孕妇、新生儿、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缺陷者感染该菌后致死率达20-30%,新生儿等免疫力低下者的致死率高达70%。牛、马、羊、兔、鸡、猪等畜禽感染该菌后会造成严重的脑膜炎、坏死性心肌炎及坏死性肝炎,致死率为 52-100%。近年来,食品感染 LM 而引起的召回或销毁事件也不断发生,给食品行业和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已报道的2011年期间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召回事件高达17起。为此在三十三届食品法典委员会会议上专门设立了《食品中产单核李斯特菌控制守则》等三个议题,许多国家将 LM 列为严重的食品污染菌和零检出项目。
目前,我国对 LM 的检测主要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检测及鉴定、PCR、ELISA 和全自动鉴定系统等检测技术,传统的分离培养与生化鉴定一般需要 3-7 天,检测周期长,操作繁琐;PCR 技术需要提取核酸后进行扩增,DNA 提取过程中易受到外源核酸的影响,同时食品中的杂质和杂菌均会抑制 PCR 扩增,造成假阴性的出现;国内市场没有专门针对 LM 的 ELISA 试剂盒,所以 LM 的 ELISA 检测均需购买国外进口试剂盒,这无疑增加了检测成本,限制了 ELISA 的广泛应用;全自动鉴定系统价格高昂,很难在基层实验室普及。而且以上检测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实际样品的实测中,均需要对食品进行预培养,以期通过增菌过程来提高 LM 的数量,但这样无疑延长了检测时间,不适合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专门针对食品中微量 LM的灵敏、准确、特异、快速的检测技术,以保证病原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也能被检出,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检出率,严防漏检和误检,是食品中微量致病菌检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检测食品中微量 LM的灵敏性、准确性、特异性问题,而提供一株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及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和应用。
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它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6252;
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它是由上述的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
一种液相芯片检测单增生李斯特氏菌的试剂盒,它的检测抗体为上述的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
一种胶体金检测单增生李斯特氏菌的试纸条,它的检测抗体为上述的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
本发明提供了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解决了可靠的LM单克隆抗体不易获得的问题,经多年多次传代,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它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应用于液相芯片和胶体金法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具有良好的灵敏性、特异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等优点。病原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也能被检出,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检出率,严防漏检和误检。
附图说明
图1 融合10天后倒置显微镜观察及染色体计数结果;
图2 单克隆抗体柱纯化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图3 单克隆抗体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
图4 多克隆抗体的SDS-PAGE检测结果;
图5 捕获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图6 灵敏度检测结果;
图7 特异性检测结果;
图8 重复性检测结果;
图9 胶体金试纸条的组装顺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抗原菌液的制备和BALB/c小鼠免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558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