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压泵壳体回油压力的调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3111.2 | 申请日: | 2013-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7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李秋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5B19/00 | 分类号: | F15B19/00;F15B2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李建英 |
地址: | 71008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泵 壳体 油压 调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航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空中试验液压负载模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液压泵壳体回油压力的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液压负载试验中,液压泵的壳体回油的压力有一定的限制。但液压泵的壳体回油温度很高,应经过燃油冷却器冷却后回到液压油箱。
在发动机的空中试验中,因安装空间所限,不便安装单独的燃油冷却器专门来冷却液压泵的壳体回油,这样也造成系统的浪费。
目前,在进行发动机的空中试验时,液压泵壳体回油直接回到液压油箱,液压负载模拟部分的液压油经过燃油冷却系统后再回到液压油箱。在此种试验方法中,当系统流量小时,液压壳体回油的油温不能得到冷却,使整个系统的油温迅速升高,以至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发动机空中试验中,在有限的条件下保证液压泵壳体回油压力符合液压泵工作要求的一种液压泵壳体回油压力的调整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试验将置包括液压油箱、液压泵、液压负载模拟部分及燃油冷却系统,燃油冷却系统的前端和液压泵壳体回油滤的后端之间连接一个电磁换向阀,该电磁换向阀为常开式二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电磁换向阀的压力油口与液压泵壳体回油滤的出口相连,电磁换向阀的回油口与液压油箱相连,电磁换向阀的出口和燃油冷却系统的液压管路并联;当液压负载模拟部分的流量低于液压泵额定流量的2/3时,电磁换向阀不通电,电磁换向阀的压力油口与电磁换向阀的出口接通,液压泵的壳体回油和液压负载模拟部分的液压油一起经过燃油冷却器,返回液压油箱;当液压负载模拟部分的流量高于液压泵额定流量的2/3时,电磁换向阀通电换向,使电磁换向阀的压力油口与电磁换向阀的回油口接通,液压泵的壳体回油不经过燃油冷却系统直接回液压油箱,液压负载模拟部分的液压油经过燃油冷却系统回液压油箱。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效果:
1)在进行发动机的空中试验时,液压泵壳体回油直接回到液压油箱,液压负载模拟部分的液压油经过燃油冷却系统后再回到液压油箱。在此种试验方法中,当系统流量小时,液压壳体回油的油温不能得到冷却,使整个系统的油温迅速升高,以至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而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液压泵的壳体回油在液压负载模拟部分的流量从最小到额定流量的范围内,均可得到充分的冷却或混合后冷却,保护了液压泵的正常工作;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减少了一个燃油冷却器,从而减少了对用于冷却的飞机燃油量的需求,保证了被试发动机的供油量,确保发动机试验的顺利进行;
3)减少了一个燃油冷却器,整个系统的重量减少,对整个试飞平台做出了贡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液压泵2通过卡箍安装在发动机附件箱的输出轴上,液压泵转动时,从液压油箱1中吸油,泵出高压的液压油以及用于液压泵自身冷却润滑的壳体回油;
2)泵出高压的液压油通过液压负载模拟部分3、燃油冷却系统5回到液压油箱;其中液压负载模拟部分把液压油的压力能转化为热能消耗掉了。
3)用于液压泵自身冷却润滑的壳体回油,经过过滤器、连接到电磁换向阀4的压力油口上;
4)电磁换向阀4是一个常开式二位三通电磁换向阀,电磁换向阀的压力油口与液压泵壳体回油滤的出口相连,电磁换向阀的回油口与液压油箱相连,电磁换向阀的出口和燃油冷却系统的液压管路并联;
5)当液压负载模拟部分的流量低于液压泵额定流量的2/3时,电磁换向阀不通电,电磁换向阀的压力油口与电磁换向阀的出口接通,液压泵的壳体回油和液压负载模拟部分的液压油一起经过燃油冷却系统,返回液压油箱;当液压负载模拟部分的流量高于液压泵额定流量的2/3时,电磁换向阀通电换向,使电磁换向阀的压力油口与电磁换向阀的回油口接通,液压泵的壳体回油不经过燃油冷却系统直接回液压油箱,液压负载模拟部分的液压油经过燃油冷却系统回液压油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31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