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1,3-取代-5-乙酰氨基吲哚酮类化合物及其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40828.1 | 申请日: | 2013-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4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郁彭;刘丰喜;孙华;滕玉鸥;郭茜楠;韩开林;李欢欢;杨尧;宋彬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09/38 | 分类号: | C07D209/38;C07D209/40;A61K31/404;A61P35/00;A61P35/02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赵瑶瑶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取代 乙酰 氨基 吲哚 酮类 化合物 及其 肿瘤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应用领域,具体是一类1,3-取代-5-乙酰氨基吲哚酮类化合物及其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背景
吲哚酮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是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和体液中的内源性活性物质,吲哚酮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癌、抗痉挛、抗结核、抗菌、抗病毒等。吲哚酮的吡咯环及苯环上可以发生多种类型的化学反应,为其衍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以吲哚酮为基础的有机合成和其衍生物的合成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非常活跃。
在吲哚酮不同位置不同取代基进行取代衍生会使其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1,3-二取代的吲哚酮类化合物作为抗肿瘤的新一代药物,是一类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与抗肿瘤生长的传统治疗方式相比,靶向新生血管生成的治疗模式可能意味着更高的特异性,更低的毒性,以及有利于克服抗肿瘤的耐药性,被肿瘤界广泛接受和认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以5-乙酰氨基吲哚二酮为基础进行1,3-取代衍生合成研究还未见报道,急需人们关注和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类1,3-取代-5-乙酰氨基吲哚酮类化合物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本申请合成出1,3-取代-5-乙酰氨基吲哚酮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体外肿瘤细胞抑制活性的测试,结果显示这类化合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人结肠癌细胞(HT-29)和人肝癌细胞(HepG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100μM),具有抗肿瘤活性,可用作制备抗肿瘤药物。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类1,3-取代-5-乙酰氨基吲哚酮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化合物的结构通式如下:
其中R1为氢、R2为肟基,或R1为烷基、苄基中的一种,R2为氧或肟基。
而且,所述化合物为1-甲基-5-乙酰氨基吲哚二酮。
而且,所述化合物为1-(4-溴苄基)-5-乙酰氨基吲哚二酮。
而且,所述化合物为1-(4-甲基苄基)-5-乙酰氨基吲哚二酮。
而且,所述化合物为1-(4-甲氧基苄基)-5-乙酰氨基吲哚二酮。
而且,所述化合物为3-肟-5-乙酰氨基吲哚酮。
而且,所述化合物为1-甲基-3-肟-5-乙酰氨基吲哚酮。
而且,所述化合物为1-(4-溴苄基)-3-肟-5-乙酰氨基吲哚酮。
而且,所述化合物为1-(4-甲基苄基)-3-肟-5-乙酰氨基吲哚酮。
而且,所述化合物为1-(4-甲氧基苄基)-3-肟-5-乙酰氨基吲哚酮。
一类1,3-取代-5-乙酰氨基吲哚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合成路线如下:
其中R1为氢、R2为肟基,或R1为烷基、苄基中的一种,R2为氧或肟基。
而且,所述R1为氢、R2肟基。
而且,所述R1为甲基、4-溴苄基、4-甲基苄基、4-甲氧基苄基之一,R2为氧或肟基。
1,3-取代-5-乙酰氨基吲哚酮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而且,所述化合物可用作制备治疗人白血病、人结肠癌和人肝癌的抗肿瘤药物。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发明以对靛红为原料,经过硝化、醇保护、还原、乙酰化、脱保护、烷基化、成肟一系列反应首次合成出具有抗肿瘤生物活性的1,3-取代-5-乙酰氨基吲哚酮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体外肿瘤细胞抑制活性的测试,结果显示这类化合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人结肠癌细胞(HT-29)和人肝癌细胞(HepG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100μM),具有抗肿瘤活性,可用作制备抗肿瘤药物。
(2)本发明合成路线具有操作工艺简单、合成路线短、成本低等优点。
(3)本发明所述的化合物具有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可以用作制备治疗人肝癌、人白血病、人结肠癌的抗肿瘤药物。
附图说明
图1为5-硝基吲哚二酮的核磁共振氢谱。
图2为3,3-缩新戊二醛-5-硝基吲哚酮的核磁共振氢谱。
图3为3,3-缩新戊二醛-5-氨基吲哚酮的核磁共振氢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408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株高效聚磷菌
- 下一篇:一种速凝型饰面石材早强胶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