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532806.0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93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李薇;李继强;刘磊;王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麟保德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8 | 代理人: | 韩建功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渗滤 处理 装置 | ||
1.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中吸附池(2)通过第一电动阀(3)与混凝池(4)相连,所述混凝池(4)通过第二电动阀(6)与沉淀池(7)相连;所述沉淀池(7)依次通过第一液体流量传感器(9)和第三电动阀(8)与亚硝化反应器(13)相连,所述沉淀池(7)依次通过第二液体流量传感器(18)和第四电动阀(17)与进水泵(22)相连;所述亚硝化反应器(13)依次通过第三液体流量传感器(15)和第五电动阀(16)与进水泵(22)相连,所述亚硝化反应器(13)与温控仪(19)相连;所述温控仪(19)与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3)相连,所述进水泵(22)通过管路与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3)的底部相连;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3)通过管路与回流泵(24)相连,形成闭合回路;在好氧池(28)中设置隔板,所述隔板将好氧池(28)分为曝气区和沉降区,所述隔板中部设孔道使曝气区和沉降区连通;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3)通过管路与好氧池(28)的曝气区相连,所述好氧池(28)的沉降区通过管路与膜池(40)相连,所述膜池(40)通过管路与流量泵(37)相连;所述好氧池(28)的曝气区和沉降区分别通过管路与流量泵(37)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所述吸附池(2)中设置第一搅拌器(1),所述混凝池(4)中设置第二搅拌器(5);所述亚硝化反应器(13)中分别设置第三搅拌器(10)、第一pH电极(11)、第一溶解氧电极(14)、第一微孔曝气管(12);所述好氧池(28)的曝气区中分别设置第二pH电极(25)、第二溶解氧电极(26)、第二微孔曝气管(27);所述第一pH电极(11)、第一溶解氧电极(14)、第二pH电极(25)和第二溶解氧电极(26)分别与控制箱(39)相连;所述膜池(40)中设置膜组件(35);所述第一微孔曝气管(12)依次通过第六电动阀(21)和第一气体流量传感器(20)与曝气机(38)相连,所述第二微孔曝气管(27)依次通过第七电动阀(29)和第二气体流量传感器(30)与曝气机(38)相连,所述膜组件(35)依次通过第八电动阀(32)和第三气体流量传感器(31)与曝气机(38)相连;所述膜组件(35)依次通过第四液体流量传感器(33)和压力传感器(34)与抽吸泵(36)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28)的曝气区与沉降区的体积比为5: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组件(35)中出水管(41)设置为倒置U型,所述出水管(41)的两条竖直侧管之间横向平行设置多条曝气套(43),所述多条曝气套(43)分别与进气管(42)相连;所述每条曝气套(43)中设置曝气套内侧管(45),所述每条曝气套内侧管(45)上设置多个曝气孔,所述每条曝气套内侧管(45)内设置多条膜丝(4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孔的方向和曝气套(43)呈40~70度角。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丝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丝内径为1.3mm,外径为2.3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仪(19)的各温度传感器、各压力传感器(34)、各气体流量传感器(20、30、31)、各液体流量传感器(9、15、18、33)、各溶解氧电极(14、26)、各pH电极(11、25)分别与PLC控制器相连,并由所述PLC控制器提供人机界面;所述PLC控制器分别与各温控仪(19)、各个泵(22、24、36、37)、各曝气机(38)、各电动阀(3、6、8、16、17、21、29、32)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280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设备加工系统
- 下一篇: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