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布式电缆导体温度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31123.3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6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涂建坤;丁薇霞;董辉平;曹春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赛克力光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森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1/32 | 分类号: | G01K11/3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郭玲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布式 电缆 导体 温度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导体的温度测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布式电缆导体温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高压电缆的电力输送是确保国民经济生活的命脉,如何在保证电缆安全运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用好高压电缆输送电流电量、以及电流优化输送方案是电力管理部门目前重点关注的课题。电缆的实际负荷能力主要通过电缆导体的温度反映,只要电缆导体温度不超过额定的温度,电缆的负荷就在安全负荷范围以内。目前,解决电缆载流量监测有效办法是在线监测电缆导体温度。
高压电缆包括电缆导体1、以及包覆电缆导体1的绝缘护套2,如图1所示,因此电缆导体1的温度不能被直接测量。目前一般采用光纤分布式测温系统监测绝缘护套2的表面温度,然后应用数学模型推算电缆导体1的温度,进而获取电缆沿线电缆导体1的温度分布。但是,实际应用中绝缘护套2的表面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其变化较大,且环境温度是一个随机变化的温度场,另外,光纤分布式测温系统的温度精度在1~2℃左右,故上述获得的电缆沿线电缆导体1的温度分布必然存在较大的误差。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准确度高的分布式电缆导体温度测量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布式电缆导体温度测量装置,包括设在电缆外表面、且沿电缆长度方向布置的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还包括一点式测温装置,该点式测温装置包括包覆在电缆外表面上的热阻件,所述热阻件的内表面设有一与电缆外表面相接触的内层温度传感器,所述热阻件的外表面设有一外层温度传感器,所述内层温度传感器和外层温度传感器位于电缆的同一径向直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层温度传感器的外表面覆盖有一隔热件。
优选地,所述热阻件的横截面为一扇形,且热阻件包覆电缆的角度α为0~180°。
进一步地,所述热阻件通过导热硅胶粘接在电缆的外表面。
优选地,所述热阻件捆扎在电缆外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呈直线状固定在电缆外表面。
优选地,所述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呈螺旋状固定在电缆外表面。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分布式电缆导体温度测量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分布式电缆导体温度测量装置中,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电缆表面的温度分布,并通过点式测温装置获取电缆某点处的电缆导体的精确温度值,再将该点处的电缆导体的温度值作为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的基准,来建立局部点处电缆导体的温度与电缆表面温度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得到精确的电缆沿线的电缆导体的温度分布,并消除外界环境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而提高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
图4为图2的A-A向剖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电缆导体
2 绝缘护套
3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
4 点式测温装置
41 热阻件
42 内层温度传感器
43 外层温度传感器
44 隔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赛克力光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森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赛克力光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森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311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