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冷雾喷淋系统及其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22362.2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7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卢正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4 | 分类号: | F01P7/14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杨刚 |
地址: | 621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用冷雾 喷淋 系统 及其 实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客车电气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冷雾喷淋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对车辆的中冷器及水箱的额外降温措施一般为淋水方式,就是用一个储水桶连接一条水管到淋水头,通过一个手动(或电控)阀门控制该淋水头的开闭状态。这种方式的耗水量很大,流过中冷器和水箱的冷却水为液态形式,起到的降温作用与其庞大的耗水量相比,并不理想;而且这样流水性质的降温措施,并不能按发动机工况调节,当发动机处于低负荷状态时,同样流量的冷却水会带走更多的热量,可能导致发动机工作温度过低,而当发动机处于重负荷时,同样的冷却水流量可能并不足以带走理想的热量,又导致发动机温度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用冷雾喷淋系统,用于解决:在对发动机冷却时,由于发动机不同的工作负荷,不便对发动机的冷却程度进行控制的技术问题。
以及还提供一种车用冷雾喷淋系统的实现方法。
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冷雾喷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感器或者车辆通讯总线,用于采集发动机水温和中冷器温度;
控制器,所述传感器或者车辆通讯总线将检测到的数据传递给该控制器;
喷雾喷头,该喷雾喷头与水箱连接,以及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该喷雾喷头的开启或者关闭。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控制器包括:
预设定模块,该预设定模块中预先设定发动机水温和中冷器温度的最佳工作值;
比较模块,该比较模块将接收到的温度数据与预先设定的发动机水温和中冷器温度最佳工作值进行比较;
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根据比较比较模块比较的情况,自动控制喷雾喷头的电控阀门的喷射时间和喷射的间隔时间,动态实施水雾喷淋以及水雾喷淋的间隙大小,以及动态控制冷却水水雾的流量,当水温或中冷后温度与设定温度相比过高时,则加大喷射时间以及减小喷射的间隔时间,增大雾状冷却水的流量,相反,如果温差减小,则减小喷射时间和加大喷射的间隔时间,使雾状冷却水的流量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中还包括不同温度与两次水雾喷淋的间隔时间对应的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控制器为PID控制器。
本发明还可以是:
一种车用冷雾喷淋系统的实现方法,包括:
通过传感器或者车辆通讯总线采集发动机水温和中冷器温度;
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递给控制器;
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该喷雾喷头的开启或者关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在所述控制器中:
预先设定发动机水温和中冷器温度的最佳工作值;
将接收到的温度数据与预先设定的发动机水温和中冷器温度最佳工作值进行比较;
根据比较比较模块比较的情况,自动控制喷雾喷头的电控阀门的喷射时间和喷射的间隔时间,动态实施水雾喷淋以及水雾喷淋的间隙大小,以及动态控制冷却水水雾的流量,当水温或中冷后温度与设定温度相比过高时,则加大喷射时间以及减小喷射的间隔时间,增大雾状冷却水的流量,相反,如果温差减小,则减小喷射时间和加大喷射的间隔时间,使雾状冷却水的流量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控制喷雾喷头的间隔时间:两次水雾喷淋的间隔时间根据不同温度相对应的进行设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控制器为PID控制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之一是:
本发明的车用冷雾喷淋系统及其实现方法,通过采集发动机中冷后温度和发动机循环水温度,通过电控单元计算后,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雾状冷却水喷射;
减轻了车辆重量,节约并提高了冷却水的使用效率,使发动机能够工作在比较良好的动态温度环境,如在发动机重负荷时,中冷及水温需要大量散热时,喷雾头的喷雾动作将更加频繁,喷洒更多的水雾,增加散热量;而当发动机处于低负荷或怠速工况,不需要太多散热量时,喷雾头动作间隙变大,喷雾量减小,从而使水温及中冷温度保持在一个比较良好的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文件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对本申请文件中一些实施例的参考,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它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223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