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呼吸面具的角形件、面具系统和呼吸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09035.3 | 申请日: | 2013-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687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O.瓦尔内维茨;K.佐尔特茨;A.加夫里施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尔格制造股份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B9/04 | 分类号: | A62B9/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陈浩然,杨国治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呼吸 面具 角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角形件(Winkelstück)、一种面具系统以及一种呼吸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不同的医学应用,必需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或辅助呼吸。呼吸器具用于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在特定地使用在麻醉的领域中的一些呼吸器具中可至少部分地将由患者呼出的呼出气体再次使用为吸入气体,也就是说,涉及带有呼吸空气循环系统的再呼吸系统(Rückatemsystem)。
在此,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出现在临床区域中或者也出现在家庭护理呼吸中。对此可通过至少一个呼吸软管(尤其吸入软管)将呼吸气体输送给患者。在此,吸入软管和呼出软管通常联接在Y形件处,而该Y形件又与角形件相连接。通过角形件将呼吸气体输送至位于患者的面部区域上的呼吸面具。角管件(Winkelrohrstück)限制呼吸气体通道,通过该呼吸气体通道可将呼吸空气输送给患者并且可将呼出的空气引出。在角形件的软管接头处可联接呼吸软管或Y形件,并且在角形件的面具接头处可联接呼吸面具。角形件在此具有防窒息阀和二氧化碳呼出开口。防窒息阀用于以便于尤其在呼吸器具处的故障或者损坏的情况下防止患者窒息。因此患者可通过防窒息阀直接在角形件处从环境中吸入呼吸空气。利用二氧化碳呼出开口应防止在角形件的死区中聚集更大浓度的二氧化碳。在此,针对角形件的不同应用,可能需要不仅打开更确切地说激活防窒息阀,而且需要打开更确切地说激活二氧化碳呼出开口,或者仅仅打开防窒息阀且关闭二氧化碳呼出开口,或者与此相反,即,或者不仅关闭更确切地说停用防窒息阀,而且关闭更确切地说停用二氧化碳呼出开口。为此需要以不利的方式在角形件处借助于不同的切换机构进行复杂的(aufwendig)激活和停用。
从文献US 5 647 355中已知带有防窒息阀的角形件。该防窒息阀能够在有故障的情况下实现与环境空气的自动连接并且具有初级入口和次级入口以及出口。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面具系统或呼吸系统的角形件,其可在简单操作的情况下针对防窒息阀和二氧化碳呼出开口在不同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中进行切换。
该目的利用一种角形件来实现,该角形件包括:限制呼吸气体通道的角管件,该角管件带有软管接头和面具接头,该软管接头带有用于联接呼吸软管或Y形件的进入开口,该面具接头带有用于联接呼吸面具的排出开口;防窒息阀;二氧化碳呼出开口,其中,角形件包括仅仅一个切换机构以用于激活和停用防窒息阀和二氧化碳呼出开口。角形件具有仅仅一个切换机构,其不仅用于激活和停用防窒息阀,而且用于激活和停用二氧化碳呼出开口。因此可以特别简单的方式操纵该角形件,因为利用该仅仅一个切换机构不仅可激活和停用(即可打开和关闭)防窒息阀,而且可激活和停用(即打开和关闭)二氧化碳呼出开口。因此该角形件可在操作方面特别简单且轻松地用来打开和关闭防窒息阀和二氧化碳呼出开口。
在一种附加的实施方式中,角管件具有带有进入开口的第一直的区段、带有排出开口的第二直的区段以及拱形部,该拱形部例如带有在30°与120°之间尤其在90°的范围中的弯曲部。适宜地,角管件具有第一直的区段和第二直的区段,而不具有拱形部。因此,角管件在该构造方案中构造为直的管件。适宜地,拱形部具有呈在0°与180°之间的角的弯曲部。
尤其地,切换机构构造为环,尤其构造为旋转环、杆件、滑动器(Schieber)或旋转轮。在角形件处的环尤其旋转环可特别简单地由角形件的使用者操纵,针对切换机构的不同的切换位置,尤其可将环例如支承成可围绕旋转轴线摆动和/或支承成可在角形件的纵轴线的方向上运动。
在另一设计方案中,角形件包括:第一操纵元件,其用于在防窒息阀处激活和停用防窒息阀;以及第二操纵元件,其用于在二氧化碳呼出开口处激活和停用二氧化碳呼出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尔格制造股份两合公司,未经德尔格制造股份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090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