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片集成波导双工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98569.0 | 申请日: | 2013-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1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褚慧;金晨;陈建新;施金;唐慧;周立衡;包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1/20 | 分类号: | H01P1/20;H01P1/2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汪丽 |
地址: | 22601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波导 双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片集成波导双工器。
背景技术
对通信系统来说,双工器对基于频分原理的收发机来说意义重大。它的性能对系统整体的收/发隔离、选择性、噪声系数、增益、灵敏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双工器电路中通常需要用到连接接收通道滤波器与发射通道滤波器的T型接头,一方面占据了较大的面积,另一方面由于T接头中枝节的长度直接影响了两个通道中滤波器的性能,因此需要较长时间进行优化。
基片集成波导技术相较于金属波导具有体积小、易与有源电路集成、成本低等优势,相较于微带线技术具有辐射小、损耗低、适合用于较高频率应用等优势。
目前,尚缺少一种新型结构能够使得双工器设计抛弃传统的T型接头,用于设计新型的小型化的基片集成波导双工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改进的基片集成波导双工器,不再依赖传统的T型接头,使得双工器所占面积较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片集成波导双工器,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的公共端接头、接收滤波通道输出端、发射滤波通道接收端,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第一接收谐振腔、第二接收谐振腔、第一发射谐振腔、第二发射谐振腔以及双模公共谐振腔;
所述接收滤波通道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接收谐振腔邻近设置并形成耦合,所述发射滤波通道接收端与所述第一发射谐振腔邻近设置并形成耦合;所述第一接收谐振腔与所述第二接收谐振腔邻近设置并通过耦合形成级联,所述第一发射谐振腔与所述第二发射谐振腔邻近设置并通过耦合形成级联,所述第二接收谐振腔和所述第二发射谐振腔分别与所述双模公共谐振腔邻近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双模公共谐振腔通过耦合形成级联,所述公共端接头与所述双模公共谐振腔邻近设置并在预定位置形成耦合;
所述第一接收谐振腔、第二接收谐振腔以及所述双模公共谐振腔形成用于对所述公共端接头接收的信号进行滤波的接收滤波通道,所述第一发射谐振腔、第二发射谐振腔以及所述双模公共谐振腔形成对所述公共端接头发出的信号进行滤波的发射滤波通道,且所述发射滤波通道和所述接收滤波通道通过双模公共谐振腔中在不同通道滤波器中工作模式的不同,形成相互隔离。
优选地,所述第二发射谐振腔与所述双模公共谐振腔通过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的第一耦合槽相互耦合并形成级联,所述第二接收谐振腔与所述双模公共谐振腔通过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的第二耦合槽相互耦合并形成级联,所述双模公共谐振腔与所述公共端接头通过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的第三耦合槽形成耦合,所述第一接收谐振腔与所述接收滤波通道输出端通过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的第六耦合槽形成耦合,所述第一发射谐振腔与所述发射滤波通道接收端通过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的第七耦合槽形成耦合。
优选地,所述公共端接头、所述接收滤波通道输出端以及所述发射滤波通道接收端均为矩形的馈电微带线。
优选地,所述双模公共谐振腔呈长方体且分别与所述第二接收谐振腔以及第二发射谐振腔部分地相互对准,所述第一耦合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接收谐振腔与所述双模公共谐振腔相互对准的部分之间,所述第二耦合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发射谐振腔与所述双模公共谐振腔相互对准的部分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收谐振腔和第二接收谐振腔均呈长方体,且所述第一接收谐振腔和第二接收谐振腔部分地相互对准,所述主体部上还开设有用于级联所述第一接收谐振腔和第二接收谐振腔的第四耦合槽,所述第四耦合槽开设于所述第一接收谐振腔和第二接收谐振腔相互对准的部分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射谐振腔和第二发射谐振腔均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发射谐振腔和第二发射谐振腔部分地相互对准,所述主体部上还开设有用于级联所述第一发射谐振腔和第二接发射振腔的第五耦合槽,所述第五耦合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发射谐振腔和第二发射谐振腔相互对准的部分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大学,未经南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985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