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驾驶安全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83086.3 | 申请日: | 2013-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8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杨忠伟;柳延蔚;彭海娟;崔兴愿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G01S15/93;G01C11/36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驾驶 安全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行驶的安全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驾驶安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驾驶辅助系统(DAS)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DAS被应用于量产汽车中,如自动巡航控制系统(ACC)、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前碰撞预警系统(FCW)等。行驶环境检测作为DAS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在雷达、红外和图像等传感器的基础上得到深入研究。其中,基于图像的行驶环境检测系统具有信息丰富、成本低廉等特点,不但可以检测车道线、车辆、行人等障碍物信息,也能获取道路导向、车流密度、车辆限速等交通信息,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
目前主动安全系统的传感器主要采用基于可见光、红外光的摄像头和毫米波、激光雷达等,采用视觉技术具有分辨率高,信息量丰富,成本低廉,但是其对环境适应性相对较弱,而技术雷达技术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并且可以精确地获取障碍物的物理位置信息等,但是其成本较高,基于单一传感器的主动安全产品,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可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要求。
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安全控制系统,将视觉技术和雷达技术结合,取长补短,提高产品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更好辅助车辆安全行驶是现有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驾驶安全控制系统,将视觉技术和雷达技术结合,取长补短,提高产品的鲁棒性和适应性,以达到更好辅助车辆安全行驶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驾驶安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系统为微控制器同时对防撞预警测距单元和车道偏移监测单元的反馈信息对车辆行驶状态进行判断,并且连接报警单元。当车辆偏移车道或者快要与前方障碍物碰撞时,本发明及时发出报警提示驾驶员注意。
所述的车道偏移监测单元为视频采集模块将采集到的视频信息经过视频处理与控制模块处理后将反馈信息传递给微控制器。
所述的车道偏移监测单元在车辆行驶时通过视频采集模块采集车辆两边的车道线,视频处理与控制模块对采集图像处理后计算出车辆与车道线之间的距离并反馈给微处理器。
所述的防撞预警测距单元为微处理器依次通过功率放大电路、发射电路驱动发射探头发出超声波监测前方障碍物;接收探头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后依次通过低通滤波电路、一级放大电路、二级自动增益可调放大电路后反馈给微处理器。
所述的功率放大电路采用CD4096的4个反向器够成推挽放大电路。
所述的防撞预警测距单元在用于短距离测量距离时,超声波发射端采用间断多脉冲发射。
所述的微处理器连接温度检测电路。
所述的微处理器根据温度检测电路检测到的实时温度对超声波的声速进行及时修正,声速为C=(331.4+0.607T)m/s,其中C为空气中的声速,T为车外的实时温度。
所述的二级自动增益可调放大电路在LM358放大的基础上采用数字控制电位器x9313w来调整放大倍数。
所述的微控制器的型号为AT89S51;发射探头的型号为CSB40T;接收探头的型号为CSB40R;一级放大电路采用LM358运放。
一种车辆驾驶安全控制系统,由于采用上述的结构,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将视觉技术和雷达技术结合,取长补短,提高产品的鲁棒性和适应性;2、通过视觉系统的车道线识别,增加目标车辆车道分配的准确度,提高弯道下的障碍目标选择的精确性;3、同时根据车道线识别,可以提前目标车辆的切入和切出;4、增加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即使在恶劣天气下也可正常工作;5、采用现有成熟的电子元件,生产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车辆驾驶安全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车辆驾驶安全控制系统中车道偏移监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车辆驾驶安全控制系统中防撞预警测距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车辆驾驶安全控制系统中发射电路的电路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车辆驾驶安全控制系统中接收超声波的电路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车辆驾驶安全控制系统中报警单元的电路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830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