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阻尼可调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75991.4 | 申请日: | 2013-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7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时培成;陈陆骏;聂高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19 | 分类号: | F16F9/19;F16F9/34;F16F9/4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顺利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阻尼 可调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部件,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阻尼可调减振器。
背景技术
减振器作为车桥与车架(或承载式车身)的连接装置,其作用是衰减车身的振动,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由于汽车在行驶中遇到的工况比较多,所以汽车减振器的阻尼也应该随着使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减振器不能保证汽车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同时达到最佳效果,因而产生了阻尼可调的减振器。
当前已有的阻尼可调减振器,大多具有比较理想的阻尼特性,但其成本较高,结构复杂。公开号为CN102476571A的专利提供了一种汽车阻尼可调减振器,但是其方案中采用两个液压阀,其中的电磁阀安装在内工作缸上端的内部,这使得安装和维修不方便,而且不能实现阻尼的无极调节。所以就需要提供一种安装更为方便和液压阀数目更少的装置来实现减振器的变阻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汽车阻尼可调减振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阻尼可调减振器,包括储油筒、工作缸、活塞杆,还包括位于所述工作缸内的连接在所述活塞杆末端的电磁阀和与电磁阀连接的控制其改变阻尼系数的控制系统,电磁阀与工作缸紧密接触且将工作缸分为上、下两个腔室。
所述电磁阀包括圆柱形的阀体和能够上下直线移动的浮动芯,阀体的中心处设有沿轴向贯穿的浮动芯通孔,浮动芯位于浮动芯通孔中并将浮动芯通孔分为上、下两个腔室,阀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在浮动芯通孔的孔口位置处各设有一个与所述控制系统为电连接的电磁铁,阀体上设有分别从上端面和下端面开始朝向阀体内部延伸的两个主阻尼通道,主阻尼通道与浮动芯通孔的两个腔室之间各设有一个小阻尼孔,小阻尼孔中设有阻止工作介质进入主阻尼通道的单向阀,两个主阻尼通道各通过一个大阻尼通道与浮动芯通孔连通,两个大阻尼通道为同轴且分布在浮动芯通孔的两侧,浮动芯中设有一个沿横向贯穿的横向通道,横向通道与大阻尼通道的轴线相平行,两个大阻尼通道的端部开口与横向通道的端部开口能够部分重合或者完全重合,浮动芯的上、下两端还设有弹性元件。
所述主阻尼通道的孔径比小阻尼孔的孔径大。
所述活塞杆与所述阀体的上端面之间设有流通阀片,阀体的下端面上设有复原阀片。
所述阀体的上端面上设有螺旋槽,所述活塞杆的末端插入螺旋槽中与螺旋槽螺纹连接,活塞杆的末端面上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阀体上端面上的电磁铁的凹孔。
所述复原阀片通过一拧盖固定在所述阀体上,阀体的下端面上设有螺旋槽,拧盖插入螺旋槽中与螺旋槽螺纹连接,拧盖上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阀体下端面上的电磁铁的凹孔。
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弹簧一端连接在电磁铁,另一端连接在浮动芯的端面。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用于提取汽车运行状态信号的传感器、ECU和执行装置,传感器和执行装置与ECU连接,传感器将信号传递至ECU,ECU将收到的信号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入执行装置,执行装置将信号转化为电流大小不同的交流电流信号输入给电磁阀中的两个电磁铁。
所述执行装置通过所述活塞杆内设置的线束与所述电磁阀连接。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减振器的活塞杆的末端连接有电磁阀,电磁阀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可以改变减振器的阻尼系数,并可以实现减振器阻尼的无极调节;本减振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减振器的剖视图;
图2为电磁阀的剖视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传感器;2、ECU;3、执行装置;4、活塞杆;5、电磁阀;5-1、主阻尼通道;5-2、大阻尼通道;5-3、小阻尼孔;5-4、单向阀;5-5、弹簧;5-6、电磁铁;5-7、单向阀;5-8、小阻尼孔;5-9、主阻尼通道;5-10、大阻尼通道;5-11、小阻尼孔;5-12、单向阀;5-13、浮动芯通孔;5-14、电磁铁;5-15、单向阀;5-16、小阻尼孔;5-17、浮动芯;5-18、横向通道;5-19、上螺旋槽;5-20、下螺旋槽;5-21、阀体;6、储油筒;7、底座;7-1、出油孔;7-2、补偿阀;7-3、压缩阀;8、工作缸;9、导向座;10、油封;11、防尘罩;12、吊环;13、流通阀片;14、复原阀片;15、拧盖。
a、上腔室;b、下腔室;c、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759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