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空气自下而上自由流动散热的LED蜡烛灯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72030.8 | 申请日: | 2013-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1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李锡文;武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锡文;武建忠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9/00;F21V3/04;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罗晓聪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空气 自下而上 自由 流动 散热 led 蜡烛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灯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利用空气自下而上自由流动散热的LED蜡烛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售有的LED蜡烛灯,其蜡烛灯的结构是上半部分是LED光源及蜡烛状灯罩,下半部分为起散热作用的导热性能的金属壳体和壳体内置的电源。传统的LED蜡烛灯散热方式是LED光源产生的热量向下传送到金属壳体,再通过金属壳体向空气中散发热量来达到灯具散热效果,但在日常生活中,LED蜡烛灯一般都为光源垂直向上安装使用,而从热力学的原理来讲,热量是自下而上流动的,因此传统的LED蜡烛灯的散热效果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同时,为了避免传统LED蜡烛灯的金属壳体导致的触电风险,此类LED蜡烛灯都必须使用隔离线路的驱动电源,而隔离驱动电源工作时亦会产生大量热能,导致壳体温度更高,同时使用隔离驱动电源的LED蜡烛灯的工作效率并不高,且电磁干扰也较难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安全、散热速度快和散热效果好的利用空气自下而上自由流动散热的LED蜡烛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利用空气自下而上自由流动散热的LED蜡烛灯,它包括有灯杯、LED灯珠、导热柱、蜡烛状灯罩和柔性线路板,LED灯装设在柔性线路板上,该柔性线路板环绕紧贴在导热柱表面,所述的蜡烛状灯罩下沿与灯杯上沿固定装配,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上隔板和金属下隔板,上隔板设有上通风孔,金属下隔板设有下通风孔,所述的导热柱为上下贯通的筒状结构,上隔板的上通风孔与导热柱上端口匹配组装,金属下隔板的下通风孔与导热柱的下端口匹配组装,在灯杯的杯身设有多个进风孔,蜡烛状灯罩的罩体设有多个出风孔;其中,进风孔、下通风孔、导热柱、上通风孔和出风孔组成空气自下而上自由流动的通风散热系统。
所述的灯杯和蜡烛状灯罩组合构成的外壳主体材质为非导电材料。
本发明在采用了上述方案后,其最大优点在于将LED蜡烛灯设计为利用空气自下而上自由散热结构,在灯杯的杯身和蜡烛状灯罩上分别设有多个进风孔和出风孔,且导热柱为上下贯通的筒状结构,使得空气通过进风孔、导热柱和出风孔实现流通,从而令LED光源产生的热量在灯体内外的空气自然对流中散发到外部大气中,散热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散热更加迅速有效,灯杯和蜡烛状灯罩组合构成的外壳主体均采用非导电材料,确保人在安装或拆卸该灯时无触电风险,同时可以选择效率更高的非隔离驱动电源,能较好地处理电磁干扰问题,使产品整体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利用空气自下而上自由流动散热的LED蜡烛灯,它包括有灯杯1、LED灯珠2、导热柱3、上隔板6、金属下隔板7、蜡烛状灯罩4和柔性线路板5, LED灯珠2设在柔性线路板5上,且该柔性线路板5紧贴在导热柱3表面,灯杯1内部有槽位,在槽位上固定放置与槽位相对应的LED电源8,导热柱3为上下贯通的筒状结构,上隔板6设有上通风孔601,金属下隔板7设有下通风孔701,所述的导热柱3为上下贯通的筒状结构,上隔板6的上通风孔601与导热柱3上端口匹配组装,金属下隔板7的下通风孔701与导热柱3的下端口匹配组装,蜡烛状灯罩4下沿与灯杯1上沿固定装配,在灯杯1的杯身上设有多个进风孔101,在蜡烛状灯罩4的罩体设有多个出风孔401,其中在蜡烛状灯罩4的上端开设出风孔401为最佳,进风孔101、下通风孔701、导热柱、下通风孔601和蜡烛状灯罩4上的出风孔401组成通风散热系统,空气自下而上地在该系统中自由流动。除必要的灯头外,组成LED蜡烛灯外壳主体的灯杯1和蜡烛状灯罩4的材质均为隔电能力强的非导电材料,而塑料材料制成的上隔板6在蜡烛状灯罩4内且位于出风孔401下游的位置卡扣固定,所述导热柱3、金属下隔板7则由有收集热量、促进空气流动作用的金属材料制造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锡文;武建忠,未经李锡文;武建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720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性脲醛树脂胶粘剂及其制造工艺
- 下一篇:热固性塑料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