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显示模块及电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51776.0 | 申请日: | 2013-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3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萧俊宇;黄森泰;邓咏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模块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触控显示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无线行动通讯和信息家电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了达到携带更便利、体积更轻巧化以及操作更人性化的目的,许多信息产品已由传统的键盘或鼠标等输入装置,转变为使用触控装置作为输入装置。触控面板因具有操作界面人性化的优点,目前已广泛地被应用在各式电子产品中,特别是行动电子产品,如手机或平板计算机等。以感测原理来区分,触控面板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以及光学式。其中,以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感测效果较佳,而成为现今触控面板的主流。
一般来说,触控显示模块主要包括一显示单元以及一触控单元。显示单元被固定于一框架中,且框架包覆显示单元的外围。触控单元常通过双面胶等具有黏性的材料贴附固定于显示单元上以构成一触控显示模块,然后再将触控显示模块固定于机壳上。然而,组装过程的繁杂容易增加组装公差,并且造成组装偏移等缺陷。
中国台湾发明专利公开第201037396号揭露一种触控式显示装置,利用一种两件式的框架以将显示单元及触控单元分别固定。其中,框架的内框固定显示模块,且框架的外框固定触控单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模块,能够减少显示单元与触控单元的组装公差,以降低组装偏移量。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具有上述的触控显示模块,能够减少显示单元与触控单元的组装公差,以降低组装偏移量。
本发明提出一种触控显示模块,适于组装在电子装置的背盖上。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及可动地枢设于第一机体上的第二机体。第二机体包括背盖及触控显示模块。触控显示模块包括框架、显示单元及触控单元。框架具有第一承载面及第二承载面且设置于背盖上。显示单元承载 于第二承载面上。触控单元承载于第一承载面上并胶合于显示单元及第一承载面。显示单元夹置于第二承载面与触控单元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框架包括第一承载部及第二承载部。第一承载部具有容置槽,第一承载面位于第一承载部上,显示单元位于容置槽内。第二承载部连接于第一承载部且位于容置槽内。第二承载面位于第二承载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承载部包括开口。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框架更包括补强肋及固定部。补强肋设置于第一承载部相对于第一承载面的一侧。固定部设置于第一承载部的至少一侧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固定部更包括框架卡合部及锁附部。框架卡合部延伸自第一承载部的至少一侧面。框架卡合部适于与背盖的背盖卡合部相卡扣。锁附部延伸自第一承载部的至少一侧面。触控显示模块适于通过锁附部被锁附于背盖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模块更包括第一黏胶层,设置于触控单元上。触控单元通过第一黏胶层与第一承载面及显示单元黏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单元包括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显示面板胶合于触控单元。背光模块组装于显示面板且被承载于第二承载面上。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其触控显示模块的显示单元及触控单元能够通过一框架一起被固定。显示单元承载于框架的第二承载面。触控单元承载于第一承载面,且触控单元与显示单元及第一承载面相互胶合,使得本发明的触控显示模块能够在组装过程中,减少公差的累积,以降低组装偏移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触控显示模块沿线A-A的部分剖视图。
图1C为图1B的虚线区域在移除前框后的局部放大图。
图2A为图1A的触控显示模块设置于背盖的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虚线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3C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20、30、50:电子装置
12:第一机体
12a:键盘
14:第二机体
14a:背盖
14a-1:背盖卡合部
14a-2:背盖锁附部
15:铰炼
16b:装饰片
100、100a、100b、100c:触控显示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517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