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共振破碎机共振梁的可动节点支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48145.3 | 申请日: | 2013-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66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李万莉;刘鹏;顾明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23/12 | 分类号: | E01C23/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叶凤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共振 破碎 节点 支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共振破碎机共振梁的可动节点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共振梁节点支撑装置都是采取固定式安装。如图1所示,在共振梁输出端节点处打一通孔,配重体1通过穿过通孔的支撑轴18与共振梁2连接;或者,直接将支撑轴焊接于共振梁2节点处的侧面(未提供图示)。可见,这两种结构共振梁的输出端节点位置是固定的,固定的节点位置使得共振梁的固有频率成为定值,这样当地面固有频率变化时,激振力、共振梁和地面三者难以达到共振状态,破碎效果不佳,且不能满足不同性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碎要求;同时,现有共振梁节点支撑方式(打孔或者焊接),均破坏了共振梁的自身结构,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减小共振梁的使用寿命。
现有的共振梁节点支撑装置还包括提升液压缸(图1中未示),提升液压缸的伸缩可使配重体完成升降功能,其上端悬挂于焊接在机架上,其下端与配重体铰接,当液压缸伸长时,配重体下降;当液压缸收缩时,配重体上移。该部分内容都属于现有技术,因此在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说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出一种可移动的共振梁节点支撑装置,通过调整节点支撑位置来改变共振梁的固有频率,同时避免破坏共振梁的自身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适用于共振破碎机共振梁的可动节点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重体、共振梁、接触体和液压缸系统,所述配重体与共振梁之间活动连接,所述液压缸系统为配重体在非作业状态下进行必要调整动作提供驱动,而作业状态下有水平方向的限位作用,其中:
所述配重体的底部设有通孔和凹洞,所述凹洞位于通孔上方。
所述共振梁穿过配重体的通孔,从而对共振梁具有纵向限位作用。
所述配重体开设的凹洞内装配有挡板、接触体和橡胶减振片。所述接触体用于联结配重体和共振梁的承载体,接触体安装于配重体的凹洞中央,配重体可通过自身重力使接触体中心与共振梁紧密接触,其接触点就是共振梁的节点支撑位置,也就是共振梁的输出节点。为此,在凹洞内还配有挡板,挡板固定于配重体凹洞边口上,接触体的边缘夹于挡板与凹洞上壁之间,挡板对接触体起到限位作用,使得接触体和配重体相对固定,可同步进行水平方向或者竖直方向的移动,当接触体随配重体水平移动时,接触体与共振梁的接触点发生变化,共振梁的节点位置也发生变化,接触体的存在起到改变共振梁节点位置的作用。同时,配重体凹洞上壁与接触体之间,以及接触体与挡板之间均装配有橡胶减振片,用于减小由振动系统传递的振动冲击,起到缓冲减振作用。
所述液压缸系统包括有两个液压缸:其中一为提升液压缸,该提升液压缸的伸缩可使配重体完成升降功能(与现有技术相同),所述提升液压缸上端悬挂于焊接在机架附着板上的承载支座上,下端与配重体铰接,当提升液压缸伸长时,配重体下降;当提升液压缸收缩时,配重体上移。另一为滑移液压缸,其与提升液压缸配合可使得配重体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移动,滑移液压缸一端通过支座与配重体焊接,另一端铰接于焊接在机架附着板上的承载支座上,当自身伸长时,配合提升液压缸的适当伸长,可使得配重系统向接近共振梁输出端端面的方向移动;当自身收缩时,配合提升液压缸的适当收缩,可使得配重系统向反方向移动。
共振破碎机不进行破碎操作时,滑移液压缸锁紧,提升液压缸可通过自身的伸缩,完成配重体的升降。
当需要调整共振梁的节点支撑位置时,滑移液压缸通过自身在水平方向的伸缩,配合(即保持两液压缸之间夹角不变)提升液压缸的伸缩,可完成配重体在水平方向的前后移动,从而调整接触体压紧共振梁的位置。
当共振破碎机工作时,滑移液压缸锁紧,提升液压缸泄压,配重体依靠自身重力压在共振梁上,使破碎锤头与地面紧密接触;同时敲击地面产生的振动反冲击通过接触体传递到配重体,在传递的过程中经过橡胶减振片的减振,消耗振动冲击能量,避免或减小机架的振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481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