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制造过程中整车亏电自动监测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39807.0 | 申请日: | 2013-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2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周晶洁;蒋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制造 过程 整车 自动 监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身电子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制造过程中整车亏电自动监测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燃油汽车的蓄电池容量比较有限,比如12V的一般为45Ah~70Ah。一旦整车在发动机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用电器长期工作或者多个用电器同时工作,则很容易导致整车亏电,轻则整车无法启动,严重亏电的话蓄电池将被损坏。这种情况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出现,但是在整车制造过程中,特别是总装阶段,当车辆所有用电器包括蓄电池都已经装配完成后,还要对整车功能进行调试和维修,在这期间,就很容易出现在发动机没有启动时,多个用电器同时工作甚至某些负载长时间工作的情况,因此经常会出现整车亏电的情况。同时由于工人无法获知整车亏电的情况,一般会出现以下两种后果:
1)整车虽然亏电,但是还能启动发动机,这种车辆很容易被判断为功能正常,交付给物流库房。但是该车辆在放置一个晚上或者几天后,就会出现整车亏电,无法启动。
2)整车亏电无法启动发动机,一般工人都会通过跨接的方式给车辆充电,但是如果充电时间不够的话,依然会出现第1)种情况。
以上两种情况都会让不合格的车辆误交付到物流部门,发现及时的话,需要通过大量的翻库工作解决问题,如果发现不及时,则会流入到销售部门和用户手上,直接影响车辆质量口碑。
目前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通过增加蓄电池传感器,时刻监测蓄电池电量情况,如果电量不足,则提示报警,甚至限制某些用电器工作。如中国专利文献记载的“一种电源管理系统及其车身控制器的控制方法,”,其公开号为CN102079279A,该方法所需要整车付出的成本比较昂贵,一般只用在豪华车型上(比如奔驰、宝马等);
另外一种是通过简易的整车电压来判断整车亏电情况,如中国专利文献记载的“一种汽车电源管理系统及其管理方法”,其公开号为:CN101863254A,但该方法由于整车存在虚电压以及用电器工作时整车电压瞬时拉低的问题,误判率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准确度较高、实用性强、适用性较广的应用于制造过程中整车亏电自动监测的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应用于制造过程中整车亏电自动监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激活整车亏电自动监测功能;
B、控制器通过硬件接口电路采集蓄电池的电压,接口采集的电压V采集与蓄电池的电压V蓄电池的关系为:
V蓄电池=V采集+V压降,其中V压降为该整车控制器工作时到蓄电池的压降,V压降通过实车测试得到;
C、在发动机未启动的状态下,控制器进行如下判断:
当蓄电池电压V蓄电池低于电压阈值V1且持续时间超过M1分钟时,再判断当前蓄电池电压V蓄电池是否大于等于电压阈值V2,若是,则通过CAN总线信号通知组合仪表进行声音和文字提示工人给整车充电M2分钟或更换蓄电池;若当前蓄电池电压V蓄电池低于电压阈值V2时,则通过CAN总线信号通知组合仪表进行声音和文字提示工人更换蓄电池;
D、组合仪表收到控制器的报警信号后,显示屏上会一直文字提示工人给整车充电或者更换蓄电池,直到整车启动成功且持续时间超过M2分钟或者整车断电后再恢复供电才终止提示;
E、取消整车亏电自动监测功能。
所述步骤B中时间参数M1、M2和电压阈值V1、V2的获取步骤如下:
b1、通过蓄电池传感器和LIN卡实车测试得到整车静置所需最小蓄电池容量为A%,所述电压阈值V1为蓄电池容量为A%时的电压值;
b2、根据蓄电池容量与充电时间的关系并结合工厂所允许的最大怠速时间得到当蓄电池容量降低到X%时,需对蓄电池充电,所述电压阈值V2为蓄电池容量为X%时的电压值,所述时间参数M2为蓄电池容量从X%充电到A%所需的时间;
b3、所述时间参数M1为在整车蓄电池容量为A%的情况下,按照一定顺序模拟工人调试维修动作,直到蓄电池容量降低到X%时所需要的时间。
所述工人调试维修动作的顺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398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