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矿山井下导水构造带的探测定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29644.8 | 申请日: | 2013-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24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何磊;张连恒;马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1/00 | 分类号: | G01V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陈英俊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大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山 井下 构造 探测 定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山井下超前探测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矿山井下导水构造带的探测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水害是引起地下金属矿山重大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大水矿山,巷道开拓掘进时往往受到突水威胁,因此巷道开挖前,一般先对导水构造带进行超前探测。目前,传统的超前探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钻孔超前探水法,钻孔设计布置是探测前方地质情况的关键,钻孔探测未发现涌水,而巷道掘进后突发涌水的情况时常发生,因此,该方法钻孔探测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不能精确定位导水构造带,布孔数量较多,影响施工进度,人身安全没有保证。
(2)地震波反射法,该方法探测距离长(约200米左右),但不能准确探测前方导水构造带的富水性。
(3)瞬变电磁法,该方法施工快捷,探测距离中长(约60米左右),但在掘进工作面附近约几十米范围内为盲区,对导水构造带的定向、定位存在不确定性。
(4)地质雷达结合红外探水仪探测法,该方法对导水构造带富水性的探测效果好,但探测距离较短(约20米左右),施工进度慢。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矿山井下导水构造带的探测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矿山井下导水构造带的探测定位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能精确、快速定位矿山井下导水构造带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矿山井下导水构造带的探测定位方法,包括:
采用地震波反射法在巷道工作面对巷道预设距离内的导水构造带进行超前探测,并对巷道预设距离内的导水构造带的发育程度进行分级、标记;巷道预设距离包括第一探层预设距离和第二探层预设距离,在第一探层预设距离内对第二探层预设距离进行超前探测;
采用瞬变电磁法在巷道工作面对第一探层预设距离内的导水构造带进行超前探测,并对第一探层预设距离内的导水构造带进行富水性分级、标记;
使用地质雷达和红外探水仪在巷道工作面对第二探层预设距离进行超前探测,同时预报第二探层预设距离内的含水区域,并进行标记;
将巷道预设距离内的导水构造带的发育程度的标记、第一探层预设距离内的导水构造带的富水性分级的标记和第二探层预设距离内的含水区域的标记绘制成预测图,定位导水构造带。
利用上述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矿山井下导水构造带的探测定位方法,通过采用地震波反射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结合红外探水仪探测法三种方法,相互配合进行探测,能够精确定位导水构造带,减少超前探测时间,提高施工速度,保障井下施工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以及相关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包括后面将详细说明并在权利要求中特别指出的特征。下面的说明以及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某些示例性方面。然而,这些方面指示的仅仅是可使用本发明的原理的各种方式中的一些方式。此外,本发明旨在包括所有这些方面以及它们的等同物。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及权利要求书的内容,并且随着对本发明的更全面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及结果将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矿山井下导水构造带的探测定位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矿山井下导水构造带的探测定位方法的流程图。
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标号指示相似或相应的特征或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说明的目的,为了提供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全面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很明显,也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现这些实施例。在其它例子中,为了便于描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公知的结构和设备以方框图的形式示出。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针对矿山井下导水构造带不能被精确定位的问题,本发明通过结合三种探测方法相互配合进行探测,将多种探测方法的探查结果相互验证,绘制成探查预测图,从而能够精确、快速地探测导水构造带的位置。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矿山井下导水构造带的探测定位方法的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96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