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1,4-丁炔二醇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26792.4 | 申请日: | 2013-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0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周焕文;邓少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瑞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843 | 分类号: | B01J23/843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 21208 | 代理人: | 花向阳 |
地址: | 116052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丁炔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1,4-丁炔二醇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催化剂及精细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1,4-丁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它是由1,4-丁炔二醇加氢制得,1,4-丁炔二醇是由乙炔与甲醛采用乙炔铜催化剂反应制得,美国专利US 4110249中提出用一种球状晶体形式的孔雀石作为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是相当令人满意的,但是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研磨导致催化剂容易流失,不利于大型工业化的生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1,4-丁炔二醇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应加入部分硅胶,可以明显提高催化剂的耐磨性能,并能够适当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产1,4-丁炔二醇的催化剂,包括载体、活性成分、辅助成分及粘结剂,所述催化剂以酸化后的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以氧化铜为活性组分,氧化铋为辅助成分,硅溶胶为粘结剂;其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酸化后的纳米二氧化硅为25%-55%,氧化铜为35%-65%,氧化铋为1%-10%,硅溶胶为2%-15%;所述酸化后的纳米二氧化硅的比表面积为200-500m2/g,pH值为3.5-7.0,初级粒径范围为50-1000纳米。
所述的一种生产1,4-丁炔二醇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纳米二氧化硅加入到酸溶液中,在40-80℃下搅拌,经过滤、洗涤、烘干,得到酸化后的纳米二氧化硅;
步骤二,将所述酸化后的纳米二氧化硅加入到水中打浆,占浆液的5-20%,然后加入铜盐和铋盐,加热到40-80℃,得到混合浆料A;
步骤三,采用碳酸盐与硅溶胶混合液,向所述混合浆料A中滴加,控制pH=6.5-7.5;
步骤四,过滤、洗涤、烘干和焙烧,焙烧温度为300-500℃,得到催化剂粉末。
所述酸溶液选自浓度为0.5-2.0mol/L盐酸、硝酸或硫酸溶液中的一种。
所述铜盐选自硝酸铜、氯化铜或硫酸铜中的一种,所述混合浆料A中Cu2+浓度为0.5-3mol/L,Bi3+浓度为0.05-0.2mol/L。
所述碳酸盐选自碳酸钠或碳酸钾,所述碳酸盐与硅溶胶混合液的浓度为0.5-2.0mol/L。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方法采用酸化后的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采用的二氧化硅具有较大的外比表面,以浸渍和沉积沉淀方法使铜和铋吸附在载体上,使催化剂中含有质量35%-65%氧化铜,同时加入硅溶胶,使催化剂更加稳定耐磨。制备所得催化剂活性好、选择性高、强度高,在使用过程中不易粉化且能够保持较高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具体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首先称取400g纳米二氧化硅,加入到100g 1.0mol/L的盐酸溶液中,在60℃下搅拌3h,过滤、洗涤、120℃烘干备用。
取100上述处理好的纳米二氧化硅,加入1.5mol/L的硝酸铜溶液1.6L,加入硝酸铋24.2g,搅拌配成混合浆料A。
中和反应,采用1mol/L的碳酸钠溶液,加入硅溶胶,使碳酸钠溶液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在1.3%,该溶液计为B;将B溶液向A溶液中滴加至终点PH=7.0,搅拌30分钟。过滤、洗涤、烘干,在500℃下焙烧3h,即得1,4-丁炔二醇催化剂,样品编号为1。
实施例2
取实施例1中处理好的纳米二氧化硅100g,加入1.5mol/L的硫酸铜溶液0.8L,加入硝酸铋18.15g,搅拌配成混合浆料A。
中和反应,采用2.0mol/L的碳酸钾溶液,加入硅溶胶,使碳酸钠溶液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在3.25%,该溶液计为B;将B溶液向A溶液中滴加至终点pH=7.2,搅拌30分钟。过滤、洗涤、烘干,在400℃下焙烧3h,即得1,4-丁炔二醇催化剂,样品编号为2。
样品采用前述催化剂活化和评价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评价,结果见附表1。
附表1: 1,4-丁炔二醇的催化剂评价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瑞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大连瑞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67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