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Q345的Z向特厚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板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24550.1 | 申请日: | 2013-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90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曾兢;王绍斌;肖亚;王鑫;魏凡杰;郑建华;黄微涛;郝小强;李斌;孟刚;肖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14 | 分类号: | C22C38/14;C21D8/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穆祥维 |
地址: | 40008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q345 特厚低 合金 强度 结构 钢板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行业钢板及其加工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Q345系列厚度在50~70mm的普通碳素结构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焊接连接的钢结构中,当钢板厚度不小于40mm且承受沿板厚度方向的拉力时,为避免焊接时产生层状撕裂,需采用抗层状撕裂的钢材(通常简称为“Z向钢”)。厚板存在层状撕裂问题,故要提出Z向性能测试。钢板和型钢经过滚轧成型的,一般多高层钢结构所用钢材为热轧成型,热轧可以破坏钢锭的铸造组织,细化钢材的晶粒。钢锭浇筑时形成的气泡和裂纹,可在高温和压力作用下焊合,从而使钢材的力学性能得到改善。然而这种改善主要体现在沿轧制方向上,因钢材内部的非金属夹杂物(主要为硫化物、氧化物、硅酸盐等)经过轧压后被压成薄片,仍残留在钢板中(一般与钢板表面平行),而使钢板出现分层(夹层)现象。这种非金属夹层现象。使钢材沿厚度方向受拉的性能恶化。因此钢板在三个方向的机械性能是有差别的:沿轧制方向最好;垂直于轧制方向的性能稍差;沿厚度方向性能又次之。一般厚钢板较易产生层状撕裂,因为钢板越厚,非金属夹杂缺陷越多,且焊缝也越厚,焊接应力和变形也越大。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好采用Z向钢。这种钢板是在某一级结构钢(称为母级钢)的基础上,经过特殊冶练、处理的钢材,其含硫量为一般钢材的1/5以下,断面收缩率在15%以上。钢板沿厚度方向的受力性能(主要为延性性能)称为Z向性能。钢板的Z向性能可通过做试样拉伸试验得到,一般用断面收缩率来度量。我国生产的Z向钢板的标志是在母级钢钢号后面加上Z向钢板等级标志Z15、Z25、Z35,Z字后面的数字为断面收缩率(%)的指标。
厚度在50~70mm的Q345的Z向特厚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板广泛用于造船、机械、建筑、压力容器、锅炉和大型结构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Q345的Z向特厚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板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特厚钢板是指厚度≥50mm的钢板,从国内外其他企业生产Q345的Z向特厚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板的经验来看,无论是炼钢环节还是轧钢环节,特厚钢板的生产具有很大的难度。对于炼钢环节,铸坯厚度越大,板坯质量特别是中心偏析和有害气体含量的控制难度越大。对于轧钢环节,随着钢板厚度的增加,轧制送厚比(控轧厚度与成品厚度的比值,送厚比=控轧厚度÷成品厚度,下同)的减小,轧制过程中降温慢、轧后冷却强度难于提高等因素,导致特厚钢板的控轧难度增加,产品冲击韧性有逐渐恶化的趋势,产品性能质量不稳定,初试性能合格率不到90%。如何保证产品强度性能和改善产品冲击韧性,保障产品性能质量稳定,提高产品合格率,也是本领域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屈服强度≥325Mpa,抗拉强度470~630Mpa,延伸率≥21%,冲击韧性(20℃、0℃纵向AKV)≥38J,断面收缩率≥15%,厚度50~70mm的钢板及其生产方法,并能达到产品性能质量稳定和合格率高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Q345的Z向特厚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板,该钢板的厚度在50~70mm,该钢板包含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本发明的化学成分均指质量百分比,以下不在重复阐述):C:0.15~0.16;Si:0.27~0.32;Mn:1.39~1.45;P:0.010~0.013;S:0.001~0.007;Al:0.029~0.049;V:0.056~0.064;Ti:0.013~0.016;Nb:0.012~0.014;其余为Fe;碳当量:0.40~0.42,碳当量的含义及其计算符合GB/T 1591的规定。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生产上述Q345的Z向特厚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板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钢坯加热、高压水除鳞、钢坯粗轧、钢坯精轧、轧后冷却和热处理工序;钢坯加热工序中,加热炉的出钢温度控制在1050~1200℃;在高压水除鳞工序中,钢坯加热出炉后,利用高压水的机械冲击力来除去钢坯表面氧化铁皮和其他附着物;在钢坯粗轧工序中,粗轧完成的钢坯厚度为成品厚度的2倍以上;在钢坯精轧工序中,精轧控轧温度控制在≤860℃,精轧终轧温度控制在800~830℃;在轧后冷却工序中,采用堆冷工艺,堆冷温度≥400℃,堆冷时间≥72小时,正火温度890~910℃,加热系数1.2~1.5min/mm。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在上述生产方法的钢坯精轧工序中,精轧终轧温度控制在800~8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45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活塞缸体装置和大型发动机
- 下一篇:高纯度氧化钇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