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间轴向随动加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23615.0 | 申请日: | 2013-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9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再现;苏倩倩;王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M7/02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王元生 |
地址: | 2642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间 轴向 加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力学性能试验加载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空间轴向随动加载装置。实现多维水平荷载作用下精确模拟轴向荷载作用。
背景技术
历史、现今的一系列强烈地震的发生不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更重要的是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创伤。我国是多地震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里,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近年来,又发生了多次7级以上地震,尤其是2008年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造成的损失更是触目惊心,直接的遇难人数69197人,失踪的人数是18341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其中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是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的最主要原因。这反映了我们对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非线性行为认识还不足,仅以理论分析的手段尚不能完全把握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现阶段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可靠抗震试验数据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抗震理论水平。
目前,在试验室进行的结构抗震试验方法主要有三种:拟静力试验(Quasi-static test)、拟动力子结构试验(Substructure pseudo-dynamic Test,又称为联机试验,Online Test)、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Shaking table test)。其中,拟静力试验和拟动力子结构试验通常均需要模拟轴向荷载作用。对于振动台试验,为了突破振动台台面尺寸的局限,有人将子结构技术也引入到振动台试验中,提出了子结构振动台试验,为振动台试验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显然,子结构振动台试验也是需要模拟轴向荷载作用的。
目前,结构抗震试验中轴向荷载模拟加载装置多采用水平滚轴或者水平滑道实现随动,这就使得当构件或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水平位移后,模拟轴向荷载的加载装置作用力方向不能与加载面保持垂直关系,一方面减少了轴向荷载值,增加了施加的水平荷载,另一方面由于模拟轴向荷载的加载装置作用力方向偏离结构或构件轴线,引入附加的P-Δ效应,改变了结构或构件实际的受力状态,势必影响其破坏机理。此外,当结构或构件水平位移过大时,容易造成竖向加载器滑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设备损坏,增加了试验的风险。且上述采用水平滚轴或水平滑道的竖向荷载模拟加载装置多为平面装置,很难实现空间随动加载。
申请号为201210528949.X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随动加载系统”,其包括反力支架、拉压力传感器、旋转编码器、内置位移传感器的加载缸和随动装置。随动装置固定在反力支架上。内置位移传感器的加载缸与随动装置连接,其上下两端设有旋转编码器。拉压力传感器处于内置位移传感器的加载缸和被加载件之间。其采用两级滑道实现空间随动加载,但其并非被动随动加载,而是通过带有位移传感器的加载器、以及加载器两端的旋转编码器进行反馈控制的主动跟动加载,控制系统繁琐,对加载器本身要求高,价格昂贵,很难在工程结构试验领域推广应用。除此之外,没有获得空间轴向随动加载装置的相关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价格昂贵、与工程实际状态不符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成本低,安装可靠、稳定,使用方便,能实现结构构件在多维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空间轴向随动加载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空间轴向随动加载装置,其包括有反力支架、竖向加载器、结构构件、反力压板、球铰、支墩,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反力支架固定在地面上,其特征是:所述反力压板固定连接在反力支架的横梁下部,其底端面为凹球面;所述球铰由上部连接体、下部连接体、中间钢球组成,上部连接体的顶端面为与反力压板凹球面对应的球面,上部连接体的下端面和下部连接体的上端面分别设有凹槽,中间钢球安装在两个凹槽之间,球铰的上部连接体和下部连接体通过中间钢球连接实现相互转动,下部连接体固定安装在支墩上;所述支墩下部与竖向加载器固定连接,竖向加载器与置于地面上的结构构件顶端固定连接。
所述反力压板凹球面四周设有护板。
所述上部连接体的顶端球面上设有若干凹槽,凹槽中安装有若干个与反力压板凹球面配合接触的钢珠。
所述上部连接体由一段等截面体和一段变截面的倒锥体组成,下部连接体由一段变截面的锥体和一段等截面体组成,所述上部连接体和下部连接体通过二者变截面的锥体顶部凹槽内放置的中间钢球连接,实现相互转动。
所述上部连接体和下部连接体之间设有刚性连接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36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