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作X射线窗口用铍箔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07102.0 | 申请日: | 2013-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4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王维一;王战宏;徐平;佘卫东;苏东峰;王爱琴;李志年;赵克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 |
代理公司: | 宁夏专利服务中心 64100 | 代理人: | 徐淑芬 |
地址: | 753000 宁夏回族***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作 射线 窗口 用铍箔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色金属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作X射线窗口用铍箔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所有的金属及合金材料中,铍材是X射线穿透率最高的金属材料,因此铍的板材和箔材(铍箔)通常用来制作X射线窗口(铍窗)。铍箔是铍锭经过较长周期的轧制而制备的产品。制作X射线窗口用铍箔要求表面质量好、气密性好、厚度尺寸均匀等。铍的晶体结构为密排六方,其晶体结构决定了铍材的低塑性,同时,铍材具有脆硬性,因此铍材很难轧制。对于铍箔来说,因其厚度很薄,所以较之轧制较厚的铍板来说轧制铍箔的难度更大,体现在冷轧加工率低,轧制周期长,轧制过程极易碎裂、裂边,极易被轧漏等多个方面。
现有的铍箔轧制工艺采用的是常规的单向垂直轧制法,其具体工艺步骤为:
(1)冷轧
采用的轧制方式为常规的单向垂直轧制,轧制时轧料与轧辊成90°角;采用的压下分配方式为单次压下分配较大,单次压下轧制道次较少,压下分配次数较少,导致两次热处理间冷轧总加工率较低。单次压下分配加工率2%~4%,单次压下轧制道次2~5次,压下分配次数3~5次,两次热处理间总轧制道次6~25次,两次热处理间冷轧总加工率5%~8%。润滑方式:采用纯煤油润滑。
(2)去应力热处理
为了消除冷轧时因加工硬化而产生的内应力,在700℃~800℃温度条件下处理,保温时间60min~210min。
(3)酸液化洗
因用常规法进行酸液化洗时,铍箔因厚度薄极易被洗漏,从而使现有工艺无法正常使用能加快铍箔加工、能提高铍箔表面质量的酸液化洗工序环节,因此现有技术方案中没有酸液化洗工序环节。
(4)循环重复上述步骤(1)~(2),直至得到所需厚度尺寸的铍箔。
(5)成品热处理
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根据成品的性能要求而定,一般情况:保温温度300℃~800℃;保温时间30min~180min。
(6)成品线切割
依据客户对成品形状及外形尺寸的具体要求编制程序,进行线切割。
采用上述工艺进行铍箔制备时存在:轧制周期长,加工效率低,表面质量较差,厚度尺寸均匀性较差,轧制过程中极易碎裂、裂边,极易被轧漏而导致铍箔气密性下降,材料利用率低、产品合格率低、产品成品率低,可轧制最薄厚度较大,两次热处理间最大总加工率小,所轧制铍箔有效面积尺寸小等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有效缩短轧制周期,提高加工效率,产品合格率和成品率较高,产品质量好,且可轧制最薄厚度小,两次热处理间最大总加工率大,所轧制铍箔有效面积尺寸大的铍箔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所采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制作X射线窗口用铍箔的制备方法,其工艺过程包括冷轧,去应力热处理,剩酸化洗及成品热处理,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轧采用斜轧,小压下分配、多道次轧制的轧制方法。
上述斜扎时控制轧料与轧辊成30°~150°角,不等于90°。
上述小压下分配、多道次轧制时,控制单次压下加工率1%~2%,单次压下轧制道次10~30,压下分配次数5~10次,两次热处理间总轧制道次50~120次,两次热处理间冷轧总加工率10%~20%。
上述剩酸化洗是指将铍箔水平放置在按500ml~2000mlH3PO4+50g~300gCr2O3+30ml~200ml甘油+10ml~50ml酒精+5ml~40ml HF配方配制的已起过剧烈化学反应且剧烈化学反应发生后0.5~5小时的剩酸液里进行化洗,化洗时间5~30分钟。
上述去应力热处理是指在700℃~800℃温度条件下处理,保温时间60min~210min。
上述成品热处理是指在300℃~800℃温度条件下保温时间30min~180min。
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采用斜扎轧制法,即轧制时轧料与轧辊成30°~150°角,不等于90°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未经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71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