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动态无功补偿控制方法及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94521.5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61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张蕾;谢战洪;王笑非;王大鹏;高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3/18 | 分类号: | H02J3/18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41109 | 代理人: | 霍彦伟,李想 |
地址: | 450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网 逆变器 动态 无功 补偿 控制 方法 及其 系统 | ||
1.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动态无功补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传感器实时检测电网三相电压有效值,并通过PID控制对电网三相电压有效值的变化程度进行计算分析,将三相电压最小值作为控制量,检测电网电压状态;当电网电压发生跌落时,计算电网电压有效值跌落率y以及电网电压跌落速度V;
y=(Un-U)/Un
V=(U-Uhi)/Ts
其中Un为电网额定电压有效值,U为电网当前电压有效值,Uhi为上一采样时刻电网电压有效值,Ts为采样周期;
将获得的电网电压有效值跌落率y和电网电压跌落速度V两个控制量输入DSP控制器,分别对光伏逆变器离网开关和光伏逆变器无功补偿率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动态无功补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光伏逆变器离网开关控制方面,由电网电压有效值跌落率的大小决定,当当前电网电压有效值U<20%Un时,离网开关断开,光伏逆变器脱离电网;当U≥20%Un时,光伏逆变器保持并网状态,并向电网输送无功补偿,对电网电压进行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动态无功补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光伏逆变器向电网提供无功补偿的补偿率计算方面,将电压跌落率y和电压跌落速度V同时作为计算因素,在电压跌落程度较小时为提高光伏逆变器无功补偿速度,通过电网电压跌落程度计算无功补偿率,在电压跌落程度较大,接近逆变器断网阀值时,为提高无功补偿精度及逆变器对电网电压变化的反应精度,则通过电压跌落速度控制逆变器无功补偿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动态无功补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光伏逆变器向电网提供无功补偿的方法如下:
1)当电压跌落率y≥90%时,逆变器正常工作,不需对电网进行补偿;
2)当90%>y≥X1时,无功补偿率由电网电压跌落率决定;
3)当X1>y≥X2时,无功补偿率由电网电压跌落速度V决定,V=(U-Uhi)/Ts;
①、当V=0时,无功补偿率r保持上一时刻补偿率不变;
②、当0<V<(0.3Un/ Ts)时,无功补偿率r的计算公式为:r=[(2×Ts×V)/Un]+0.4;
③、当V≥(0.3Un/ Ts)时,说明此时电网电压下降速度很快,已经在一个采样周期时间内从0.8Un下降至0.5Un以下,所以无功补偿率r=100%;
4)当20%≤y<X2时,逆变器无功补偿率为100%;
5)当y<20%时,逆变器离网停止无功补偿,其中20%<X2<X1<90%。
5.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动态无功补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设置在电网三相线上的传感器,传感器将采集到的电网三相电压有效值送入DSP控制器中,且在传感器与DSP控制器之间设置离网开关单元;在所述的DSP控制器中,对电网三相电压有效值和电压实际跌落程度进行计算,最终对光伏逆变器离网开关和光伏逆变器无功补偿率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动态无功补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DSP控制器包括:
三相电压有效值计算单元,它从传感器中获得电网三相电压有效值;
比较器单元,它将电网三相电压有效值U与电网额定电压有效值Un进行比较,得到三相电压最小值;
DSP计算单元,它将三相电压最小值作为控制量,当电网电压发生跌落时,计算电网电压有效值跌落率y以及电网电压跌落速度V;
DSP控制运算器,根据计算得出的电网电压有效值跌落率y以及电网电压跌落速度V,输出逆变器离网开关控制信号至离网开关单元中;并输出逆变器对电网的无功补偿率r;
离网开关单元,用于电网和光伏逆变器的连接,以及当电网电压有效值跌落至电网额定有效值的20%以下时,对光伏逆变器实施断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9452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