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乙烯醇-右旋糖酐止血膜及其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92259.0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5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郭雅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爱勒易医药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15/28 | 分类号: | A61L15/28;A61L15/24;A61L15/42;C08J5/18;C08J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4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乙烯醇 右旋糖酐 止血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生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代谢的防粘连止血膜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医药级聚乙烯醇,不同于化工级别聚乙烯醇,它是一种极安全的高分子有机物,对人体无毒,无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尤其在医疗中的如其水性凝胶在眼科、伤口敷料和人工关节方面的有广泛应用,同时在聚乙烯醇薄膜在药用膜,人工肾膜等方面也有使用;其安全性从用于伤口皮肤修复,和眼部滴眼液产品可见一斑;其中一些型号也常被用在化妆品中的面膜、洁面膏、化妆水及乳液中,是一种常用的安全性成膜剂。
交联多糖作为一种止血材料是目前较为受关注的课题,多糖作为纯天然的原材料,经过交联处理获得具有高吸收性能的材料,用于外科止血过程中,但交联多糖由于其原材料的特性所致,在不引入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将止血材料做成膜状、纤维状等形态都存在机械强度低的问题,使得其适用范围受到局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以右旋糖酐这种具有质量标准(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右旋糖酐”项下的规定)的天然多糖及生物相容性极好的药用级聚乙烯醇作为原材料,通过交联剂的加入,制备出具有一定韧性及机械强度的生物膜。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简述如下:
一种可代谢的防粘连止血膜及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止血膜是由右旋糖酐与聚乙烯醇,与交联剂充分混合后,发生交联反应,获得具有韧性和强度的防粘连止血膜。
所述的止血膜,其特征在于,右旋糖酐和聚乙烯醇的配比范围为5﹕1~10﹕1。
所述的止血膜,其制备工艺为:将右旋糖酐加入到碱性溶液中,得到右旋糖酐溶液,再加入聚乙烯醇溶液,混合均匀,再加入交联剂,经过搅拌获得均一体系溶液,将该溶液延流成膜,经过洗涤精制,即得。
所述的右旋糖酐,其特征在于,符合2010版《中国药典》中“右旋糖酐”项下的有关规定。
所述的右旋糖酐,其特征在于,分子质量为30000 ~50000道尔顿。
所述的碱性溶液,其具体为PH值范围为8 ~14。
所述的右旋糖酐溶液,其特征在于,质量百分比浓度范围为8%~16%。
所述的聚乙烯醇溶液,其特征在于,质量百分比浓度范围为5%~10%。
所述的交联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但不限于戊二醛或环氧氯丙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积极效果是:应用于外科术中,能够直接封堵出血点,形成的凝胶状薄膜能够使出血点隔绝空气,达到抗菌作用,特别适用于烫伤伤口的创面,避免创面的二次损伤;不仅可以达到止血目的,而且由于物质的生物相容性能够起到防粘连的作用;拓宽了现有止血材料的应用范围,而且在用途上得到提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示范例1
将10g相对分子质量为4万的右旋糖酐溶解于体积为100ml,pH值为12的NaOH溶液中,配置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备用。将1.5g聚乙烯醇溶于20ml蒸馏水中,充分溶解后与上述右旋糖酐溶液混合均匀,充分混合1小时,于温度55℃条件下,加入交联剂戊二醛2ml,充分混合,搅拌10h,得到防粘连止血膜。
示范例2
将15g相对分子质量为4万的右旋糖酐溶解于体积为100ml,pH值为12的NaOH溶液中,配置成质量分数为15%的溶液备用。将2g聚乙烯醇溶于20ml蒸馏水中,充分溶解后与上述右旋糖酐溶液混合均匀,充分混合1小时,于温度55℃条件下,加入交联剂环氧氯丙烷4ml,充分混合,搅拌10h,得到防粘连止血膜。。
此处叙述的示例方案仅仅是对本发明原理的解释,及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不应以任何方式,利用上面的叙述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利用本发明的原理,设计各种不同的实施方案,而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爱勒易医药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爱勒易医药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922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