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86400.6 | 申请日: | 2013-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18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孙潇磊;张志智;尹泽群;刘全杰;宋喜军;张喜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69/54 | 分类号: | C07C69/54;C07C6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烯酸酯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以CO2和乙烯为原料直接合成丙烯酸酯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对石化资源的日益依赖,不断增加的CO2排放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已经上升到了国际关系和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CO2剧增而引发的温室效应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和CO2所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从而致力于CO2的处理利用。最直接的CO2处理方法是如何更多地消耗CO2,实现CO2的循环利用,以根本解决CO2问题。CO2的化学利用是实现CO2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化工生产中大量利用CO2对其减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丙烯酸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及合成高分子的单体,它在涂料、医药、皮革、造纸、胶黏剂等工业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丙烯酸(酯)的主要生产方法有:丙烯腈水解法、丙烯氧化法、乙烯酮法,其中丙烯氧化法占丙烯酸酯总生产能力的比重较大。随着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对丙烯酸酯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人们不断寻求新的催化体系及新的合成路线来满足具有不同原料优势的地区,增加丙烯酸酯的生产能力。
乙烯和CO2合成丙烯酸或合成丙烯酸酯的方法,显然更具经济优势和绿色化工的优势。目前来看这条路线是原子经济的,反应条件很温和。同时该方法也为温室气体CO2资源化高效利用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途径。
CN101745428A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催化转化为甲基丙烯酸的催化剂及应用,采用氧化铈负载型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以二氧化碳、丙烯为原料,催化直接合成甲基丙烯酸。其中氧化铈负载型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由多金属氧酸盐和氧化铈组成。所用催化剂活性高,对目标产物选择性高且催化性能稳定。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安全,无毒无害,无污染,且便于回收利用。但是该催化剂的应用温度为300℃,反应温度偏高。程庆彦等在《催化学报》第24卷第7期558-562页中报道了Ni2(Et)2/SiO2催化二氧化碳与丙烯直接合成甲基丙烯酸,以Ni2(Et)2/SiO2为催化剂,在固定床中二氧化碳与丙烯为原料直接合成了甲基丙烯酸,在二氧化碳与乙烯摩尔比为2,空速1500h-1,反应压力0.5MPa,反应温度120℃的条件下,丙烯转化率仅为1.58%。丙烯转化率及甲基丙烯酸酯收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该方法以CO2和乙烯为原料在甲基化试剂的作用下直接合成出丙烯酸酯,具有反应温度低,产品收率高等优点。
一种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采用间歇式反应,以CO2和乙烯为原料、乙腈为溶剂、金属Ni配合物为催化剂、无水碳酸钠为助催化剂,乙烯与二氧化碳摩尔比1:1~1:5,优选为1:2~1:4;反应温度40~130℃,优选为50~120℃;反应压力0.5~6.0MPa,优选为1.0~5.5Mpa,反应15~30h后加入甲基化试剂继续反应10~24h直接合成出丙烯酸酯。
本发明方法中所述的甲基化试剂为碘甲烷或碘乙烷中的一种,优选为碘甲烷。甲基化试剂的加入量以金属Ni配合物催化剂的质量计,为金属Ni配合物催化剂质量的5~110倍,优选为10~100倍。
本发明方法中所述的甲基化试剂也可以采用分步加入的方式。每次加入的甲基化试剂与金属Ni配合物的摩尔比为0.4:1~1:1,加入间隔可根据反应进度而定。
本发明方法中无水碳酸钠、金属Ni配合物、乙腈加入量的比为10~20g:1.5~3.5g:100~200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64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下一篇:α—亚麻酸的提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