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拉索昔芬前体萘福昔定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2314.X | 申请日: | 2013-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32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赵学清;陈韵翔;李忠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295/088 | 分类号: | C07D295/088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7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索昔芬前体萘福昔定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药物拉索昔芬前体萘福昔定(1)的一种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D-酒石酸拉索昔芬(lasofoxifene D-tartrate)是辉瑞公司开发的一种雌激素部分激动剂,其上市剂型为薄膜包衣片,商品名为Fablyn。其具有阻断骨质丢失、降低胆固醇的功效,目前已在欧洲上市,每日剂量只需0.5mg,是目前最强效的具有阻断骨质丢失、降低胆固醇的功效的雌激素部分激动剂 [王蔚,艾敏.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药Lasofoxifene, 药学进展, 2005, 29 (2): 2-3]。其II期临床比较了D-酒石酸拉索昔芬与礼来公司开发的盐酸雷洛昔芬(raloxifene,60mg/日)的疗效,D-酒石酸拉索昔芬增加腰椎骨密度,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效果均好于盐酸雷洛昔芬。
D-酒石酸拉索昔芬 (lasofoxifene D-tartrate)
萘福昔定(1)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一种非甾体雌激素拮抗剂,但未成功作为药用,但是由于D-酒石酸拉索昔芬最简洁的合成路线是以萘福昔定(1)为原料,经过氢化、脱甲基、与D-酒石酸成盐拆分得到[US005552412A 和童玲,朱学焱,袁哲东.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 42(7): 481-483],然而合成的难点并不在后三步反应,而在于其前体萘福昔定(1)的合成。所以萘福昔定(1)的合成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文献报导了萘福昔定(1)的许多合成路线[李丹, 王哲峰, 王小妹, 时惠麟. 酒石酸拉索昔芬合成图解.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0, 41(6): 468-471],其中较为简洁,具有代表性的路线有两条:分别以6-甲氧基-2-苯基-1-四氢萘酮(2)或6-甲氧基-1-四氢萘酮为起始原料。
路线1:以6-甲氧基-2-苯基-1-四氢萘酮(2)为起始原料。
早期的美国专利(US3274213,1966年)报导了在无水THF中将1-(2-(4-溴苯氧基)乙基)吡咯烷制成格氏试剂,再在回流的条件下与6-甲氧基-2-苯基-1-四氢萘酮(2)进行格氏加成,得到萘福昔定(1),收率仅为24%(条件A)。
专利WO2012/159981 A2采用了相同的路线,但是工艺条件不同,在低温(-78℃)下,使用正丁基锂,将1-(2-(4-溴苯氧基)乙基)吡咯烷制成有机锂试剂,并在无水三氯化铈的存在下,与6-甲氧基-2-苯基-1-四氢萘酮(2)进行加成反应,得到萘福昔定(1),收率为28%(条件B)。该反应需要在低温(-78℃)下进行,并且后处理过程需要用到高真空减压蒸馏(0.2mmHg)除去杂质,操作较为繁琐,而且对设备的要求很高,使得该工艺路线的成本高昂。相比第一条路线,收率没有明显提高,也没有成本上的优势,但产品质量稳定。
路线2:以6-甲氧基-1-四氢萘酮为起始原料。
美国专利(US005552412A,1996年)报导了在无水THF中使用正丁基锂将1-(2-(4-溴苯氧基)乙基)吡咯烷制成有机锂试剂,在无水三氯化铈的存在下与价格低廉的6-甲氧基-1-四氢萘酮进行加成反应,并通过高真空减压蒸馏(0.15mmHg)除去杂质。再使用三溴吡啶鎓进行溴代反应。最后与苯硼酸进行Suzuki偶联,得到萘福昔定(1),该路线中的溴化反应副产物较多,并且难以分离,Suzuki偶联反应的催化剂成本较高而且无法回收。该路线总收率为37% (条件A)。
童玲等[童玲,朱学焱,袁哲东.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 42(7): 481-483]对专利US005552412A中的路线进行了优化,使总收率提升至50%。
美国专利US2012/0045648 A1采用了相同的路线,只是第一步反应的工艺条件不同,采用格氏试剂代替有机锂试剂进行反应,但具体反应温度与分离方法未提及。该路线总收率为42% (条件B)。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拉索昔芬前体萘福昔定(1)的一种合成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23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