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前大灯总成及其机动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0829.6 | 申请日: | 2013-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3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毛开健;王琪;胡泊 | 申请(专利权)人: |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12 | 分类号: | F21S8/12;F21V7/00;F21V31/00;F21W101/02;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0052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 车前 大灯 总成 及其 机动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灯及机动车,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防止车灯内起雾功能的前大灯总成及装设了该前大灯总成的机动车。
背景技术
车灯作为机动车的眼睛,既起到了美观作用,同时也确保了机动车夜间行驶的安全性。现有车灯主要由灯壳、灯泡、反射镜、配光镜(即灯罩)、装饰圈和防尘帽等部件组成。目前车灯尤其是前大灯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灯内起雾,起雾不仅影响前大灯使用寿命和外观,而且使得照明效果大打折扣,进而影响行车安全。前大灯内起雾的原因是灯内水气在低于其饱和温度的配光镜表面形成膜状和水珠状凝结。灯泡点亮后灯泡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从灯泡中心到前大灯内部的各侧壁(包括反射镜、配光镜)气温是递减的,其中靠近配光镜内表面附近温度最低。灯泡点亮后将产生大量热量,光照能照射、空气能流到的区域温度很高,这一区域不容易形成雾气,而前大灯内光照无法照射且空气流动性差的区域温度将很低,这一区域则容易形成雾气。现有前大灯由于在反射镜周围还安装了装饰圈,装饰圈阻挡了灯泡光线的照射,使得装饰圈之外的配光镜内周缘侧壁温度较低,而且装饰圈也妨碍了这一区域的空气流动,因此形成极易起雾的流动死角。由于需要追求美观效果,前大灯一般设计成细长而具有尖角,在尖角处尤其容易出现流动死角。目前也有使用专用的透气膜或透气帽来增强这些流动死角的空气流动性,但这些附加部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前大灯后部的空间布置,而且由于无法提高流动死角的温度,因此并不能完全解决起雾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前大灯进行改进,使其灯泡发射的光线能照射到装饰圈之外的配光镜内周缘侧壁上,同时增强内周缘侧壁的空气流动性,以消除流动死角,解决前大灯起雾问题,并使前大灯的照射具有更加璀璨美观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前大灯总成及其机动车,其灯泡发射的光线能照射到装饰圈之外的配光镜内周缘侧壁上,同时增强内周缘侧壁的空气流动性,以消除流动死角,解决前大灯起雾问题,并使前大灯的照射具有更加璀璨美观的效果。
本发明的机动车前大灯总成,包括灯壳、装饰圈及配光镜,所述装饰圈、配光镜分别与所述灯壳连接,所述装饰圈上开有通孔,灯泡发射的光线通过所述通孔照射至位于所述配光镜上方的内周缘侧壁。
进一步,所述通孔至少包括位于所述装饰圈上方中心的上通孔,所述灯泡发射的光线通过所述上通孔照射至所述内周缘侧壁的上方;配光镜上方的内周缘侧壁距离灯泡最远,且对称设计的前大灯在此位置的连接结构最为复杂,因此最容易形成低温区和流动死角,在该区域配置上通孔具有显著的防雾效果。
进一步,所述配光镜的外周设有卡边,所述卡边设置在所述灯壳的安装槽内并通过密封胶固定;由于密封胶所具有的防水、隔热功能,既能防止外界水分进入前大灯内,也能抑制该区域与外界的热量交换,进一步防止该区域产生雾气。
进一步,所述配光镜的转角至所述卡边的壁厚逐渐增大;光线不容易进入转角至卡边的区域,因此增大该区域的配光镜壁厚,能尽量减少该区域与外界的热量交换,防止热量散失,抑制雾气生成。
进一步,还包括LED灯组,所述LED灯组对称地设置在所述配光镜的周缘两侧;LED灯组也能发出一定热量维持配光镜周缘两侧的温度,防止该区域出现温度过低的情况。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应用所述的机动车前大灯总成的机动车,所述机动车前大灯总成安装于该机动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机动车前大灯总成及其机动车,通过在装饰圈上开设通孔,使灯泡发射的光线能通过直射及反光镜反射的方式照射到装饰圈之外的配光镜内周缘侧壁上,使该区域的温度升高,同时通孔也能增强内周缘侧壁的空气流动性,消除灯内流动死角,以解决前大灯起雾问题,并使前大灯的照射具有更加璀璨美观的效果;本发明结构简单、防雾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08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