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氨基酸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67411.X | 申请日: | 2008-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2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长井由利;林和之;植田拓嗣;臼田佳弘;松井和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味之素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P13/08 | 分类号: | C12P13/08;C12R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罗天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酸 生产 方法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8年02月22日,申请号为200880005958.2(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8/053020),发明名称为“L-氨基酸的生产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背景技术
L-氨基酸是通过使用属于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等的微生物的发酵方法来进行工业生产的。在这些生产方法中,使用从自然界分离的菌株或该菌株的人工突变株,并且还使用通过重组DNA技术进行修饰从而增加了碱性L-氨基酸生物合成酶的活性的微生物等。(专利文献1~9)
通常,在使用微生物进行氨基酸生产时,在基质中使用糖类作为主成分,但甘油也可以与糖类一样用作基质。(专利文献10、11)
已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存在多个甘油代谢相关基因。然而,缺损甘油激酶的编码基因glpK、或甘油3磷酸脱氢酶的编码基因glpD中的任一个的突变株在以甘油为单一碳源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由此可知:甘油激酶和甘油-3-磷酸脱氢酶担负着大肠杆菌的主要甘油同化途径。(非专利文献1)
大肠杆菌的甘油脱氢酶也是甘油代谢相关的酶之一,已知在使用缺损了glpR(glpK、glpD、glp调节子的阻遏物)的3个基因的突变株进行的筛选中,它可使在以甘油为单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的致死性得以回复。(非专利文献2)
目前为止,如上述,经由甘油-3-磷酸的甘油激酶和甘油-3-磷酸脱氢酶被认为是属于肠杆菌科的微生物的主要同化途径,而经由二羟基丙酮的甘油同化途径被认为是属于肠杆菌科的微生物的甘油同化的非必要途径。
专利文献1EP0643135B
专利文献2EP0733712B
专利文献3EP1477565A
专利文献4EP0796912A
专利文献5EP0837134A
专利文献6WO01/53459
专利文献7EP1170376A
专利文献8WO2005/010175
专利文献9WO96/17930
专利文献10EP1715055A
专利文献11EP1715056A
非专利文献1J.Bacteriol.23(2006)8259-8271
非专利文献2J.Bacteriol.131(1977)1026-1028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与传统方法相比进一步有所改良的、通过使用含有甘油的基质的发酵方法进行的L-氨基酸生产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单独增强甘油脱氢酶和二羟基丙酮激酶这两种经由二羟基丙酮的甘油同化途径中的酶没有效果,但通过同时增强甘油脱氢酶和二羟基丙酮激酶,可以大幅提高从甘油生产L-氨基酸的能力,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生产L-氨基酸的方法,包括在含有甘油作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具有L-氨基酸生产能力且经过修饰而增强了甘油脱氢酶和二羟基丙酮激酶的活性的属于肠杆菌科的微生物,从而在该培养基中或菌体内生成和蓄积L-氨基酸,并且从该培养基或菌体收集L-氨基酸。
(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酶的活性是通过提高编码所述甘油脱氢酶和二羟基丙酮激酶的基因的拷贝数或者通过修饰所述基因的表达调节序列来增强的。
(3)(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羟基丙酮激酶以ATP为磷酸供体。
(4)(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微生物还经过修饰而增强了甘油的摄入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味之素株式会社,未经味之素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74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