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灰窑筒体组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62872.8 | 申请日: | 2013-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6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53 | 分类号: | B23K37/053;B23K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王菊珍 |
地址: | 23203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灰窑 筒体组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筒体的组焊方法,特别涉及直径在2米至6米的大直径石灰窑筒体组焊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石灰窑筒体组焊的方法是工人采用龙门卡、扁楔子、大锤等工具来调整筒体在径向的椭圆度、错边量。该种方法比较笨拙,消耗体力,调整精度误差大,调整时间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焊接石灰窑筒体的缺点,而提供一种简单方便的石灰窑筒体组焊方法。
为了完成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石灰窑筒体组焊方法,采用以下步骤:
(a)使用激光经纬仪测量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第n筒体的直线度,将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第n筒体的外圆周在轴向上找正,并且在相邻筒体的外圆周相隔180°的对称位置处分别装有百分表;
(b)在对接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内圆周表面上均匀地焊接有若干对相配合的对中调节卡具,在若干对相配合的对中调节卡具内装有对中螺栓,在对中螺栓的两端装有对中螺母,调节对中螺栓的松紧,以保证若干对相配合的对中调节卡具间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缝隙距离相同;
(c)在沿着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内圆周表面上均匀地焊接有若干个舌型压板,舌型压板的一端焊接在第一筒体或第二筒体上,另一端搭接在第二筒体或第一筒体上,另一端上开有一通孔,在该通孔上装有顶丝,当第一筒体或第二筒体分别沿着其各自撑辊旋转时,在其旋转过程中分别观察其上的百分表所指示的第一筒体和/或第二筒体圆度的变化,来相应地调节第一筒体和/或第二筒体内表面相应位置所放置的舌型压板上的顶丝,使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圆度相同;
(d)在两个相邻的对中调节卡具之间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内表面上焊接有焊接块,焊接块的一端焊接在第一筒体的内表面上,另一端焊接在第二筒体的内表面上,用于将调节好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间的焊缝作预固定;
(e)选用CO2保护半自动的焊接方式进行焊接,每层焊缝均由两名焊工进行同步对称焊接;
(f)以步骤(b)至(e)相同的方式将第二筒体……第n筒体之间的焊缝进行焊接;
(g)焊接完成后,拆除在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第n筒体内表面的所有的对中调节卡具、焊接块和舌型压板。
本发明的一种石灰窑筒体组焊方法,其中:在距离焊缝100-300mm处的对接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内圆周表面上焊接有若干对相配合的对中调节卡具;
本发明的一种石灰窑筒体组焊方法,其中:相邻的对中调节卡具的间距为200-400mm;
本发明的一种石灰窑筒体组焊方法,其中:所述对中调节卡具由底座、螺栓放置架和挡板组成,在底座上有一U字型的螺栓放置架,在螺栓放置架的上端为两块阻挡对中螺栓脱落的挡板,底座被焊接在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内圆周表面上,相配合的对中调节卡具中的螺栓放置架彼此对齐;
本发明的一种石灰窑筒体组焊方法,其中:在步骤(c)中,将第一筒体或第二筒体分别沿着其各自支撑辊旋转1/16至1/20圈后,分别观察百分表所指示的第一筒体和/或第二筒体圆度的变化,来相应地调节第一筒体和/或第二筒体内表面相应位置所放置的舌型压板上的顶丝,使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圆度相同;
本发明的一种石灰窑筒体组焊方法,其中:第一筒体(1)、第二筒体(2)……和第n筒体的直径均为2-6米。
本发明的石灰窑筒体组焊方法与现有的焊接方法相比具有以下:
(1)通过扳手操作螺栓和顶丝因而轻松方便,省时省力;
(2)可以微量调整错边量,即可调节径向的偏差也可以调节轴向偏差,可以同步进行;
(3)调整精度高,可以达到0.1mm的精度;
(4)通过高强螺栓连接能够起到临时支撑两端筒节的作用,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必须要在筒体吊装前组焊大型钢结构做临时支撑,这样必然要耗费大量的措施费;
(5)这些有效的焊接方法大大减少焊工数量,节约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焊接电流小焊接变形极小,容易控制焊接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石灰窑筒体组焊时,各个零件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2为对中调节卡具的侧向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向放大示意图;
图4为舌型压板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28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板膜生物反应器曝气装置
- 下一篇:一种潜流人工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