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玻璃容器内壁获得纳米金镀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50279.1 | 申请日: | 2013-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6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杨祥;范晓雅;潘小见;徐晓晴;卿恩平;陈红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C23C18/44 | 分类号: | C23C18/44;C23C18/18;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 容器 内壁 获得 纳米 镀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粒子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化学法在玻璃容器镀上金纳米粒子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金纳米粒子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如具有高电子密度、介电特性和催化作用,能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结合,且不影响其生物活性,金纳米粒子的特殊形状和光学性质,使其在食品安全检测,催化,光电子装置和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金纳米粒子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和独特的光学、电学性质,在许多领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金属和半导体材料在其尺寸减小到纳米级别时,会出现“量子尺寸效应”而表现出特异的光学、电子学性质,因而在光电子器件、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金纳米粒子有望可以开发出新的性能优异的,可用以各种离子检测的光学器件。
早在公元4世纪,罗马玻璃工人就懂得了在玻璃掺杂金、银等金属颗粒,制备出具有丰富、美丽色彩的玻璃制品,如今,随着非线性光学的发展,尤其自1983年美国科学家jian和Lind研究了玻璃掺杂纳米颗粒后的三阶非线性性能后,人们对玻璃中掺杂金属粒子的研究开始偏重于其光学性能方面,当金属纳米粒子被掺入玻璃时,玻璃基质将粒子彼此隔离开,形成量子点,使得电子的局限性和相干性增强,引起量子限域效应,同时,当金属纳米粒子的尺寸远小于光场波长时,作用于粒子上的电场也明显不同于周围的介质宏观场,其极化过程将改变局域的介电常数,从而产生介电限域效应,这种效应都会导致玻璃的非线性光学性能的显著提高,使具有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复合材料在光存储、传输和开关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优势。
日前,在玻璃基质中制备出均匀分布的纳米粒子已经成为国际物理、化学界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镀纳米金的玻璃管可以应用在很多地方,比如用于制作激光管的放电管,一般的CO2激光管的静电压在185-220V之间,镀纳米金的激光管静电压可以降至160-220V,由此可以降低电流,从而使得激光管的工作更加稳定。因激光管做为激光雕刻机的消耗品,因此,寿命成为用户最主要的选购指标,一般国产激光管的工作寿命在2-3个月左右(60W为例);国产的玻璃激光器(即激光管)与进口激光器其实现的加工目的和应用基本相同。在外观,结构,寿命,性能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价格方面也相差很大,相同功率,进口激光器的价格大概是国产激光器的几十倍,同样寿命也相差很大,进口CO2激光器可反复充气使用,国产玻璃激光管一般做为一次性使用,因此,国产玻璃激光器,价格普遍偏低。
中国申请专利号:200910189682.4公开号:CN102001829A提供了一种含金纳米粒子的多孔玻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氯金酸作为金源,柠檬酸钠、水合肼等作为还原剂在玻璃内壁制备出金纳米粒子,不加保护剂PVP制备出的纳米金颗粒是球形与准球形,局部会有团聚现象。而且该发明多孔玻璃也没有经过除油、粗化、敏化的预处理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稳定性好的在玻璃容器内壁镀上金纳米粒子的方法,为进一步制造出高性能的激光管创造条件。
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在玻璃容器内壁获得纳米金镀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除油:将除油剂倒入干净的玻璃容器中,浸泡,后用热水将玻璃容器清洗干净;
2)粗化和侵蚀:向除油处理过的玻璃容器内倒入粗化剂,浸泡,接着用水清洗干净,然后向其中倒入盐酸侵蚀,后用水清洗干净;
3)敏化:向粗化并侵蚀处理过的玻璃容器内倒入敏化剂,浸泡,用水清洗干净;
4)将经过以上处理后的玻璃容器,加入为0.1wt%的氯金酸和5wt%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水溶液并混合均匀,再加入0.5wt%的水合肼,浸泡一段时间后倒出溶液并用水冲洗,即可在玻璃容器内壁得到均匀透亮的纳米金镀层。
按上述方案,步骤1)所述除油剂为NaOH、Na3PO4、Na2CO3和OP—10的混合水溶液;其中NaOH:Na3PO4:Na2CO3:OP—10(工业级,主要成分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按质量比为2.98:5.95:2.98:1,混合水溶液浓度为108.4g/L;除油温度为50~60℃,除油时间为10~1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02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激光熔覆强化截齿座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冷缩式电缆中间接头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C23C18-00 通过液态化合物分解抑或覆层形成化合物溶液分解、且覆层中不留存表面材料反应产物的化学镀覆
C23C18-02 .热分解法
C23C18-14 .辐射分解法,例如光分解、粒子辐射
C23C18-16 .还原法或置换法,例如无电流镀
C23C18-54 .接触镀,即无电流化学镀
C23C18-18 ..待镀材料的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