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多酚保健茶油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5176.8 | 申请日: | 2013-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8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管天球 | 申请(专利权)人: | 管天球 |
主分类号: | A01D7/04 | 分类号: | A01D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5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多酚 保健 茶油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保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茶多酚保健茶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油茶含有很多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E、茶多酚等。茶多酚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同时,茶多酚能极强地清除有害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癌症的功效。因而,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富含茶多酚等营养素的食用油,如中国专利(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41898.7)“一种绿茶油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绿茶油的主要组成及营养物质为:油酸 52-68%、亚油酸16-28%、亚麻酸0.8-3%、棕榈酸10-18%、茶多酚2.3-2.9 %、硬脂酸1-4%、茶皂素4.8-5.5ppm、黄酮5.6-6.0mg/L、咖啡碱0.2066-0.2166 (%,m/v)、维生素E 250-350mg/kg。本申请人于2012年申请的“一种富茶多酚茶油的制备方法”(申请号为201210137641.2),是采用鲜茶叶和油茶籽作为原料,其制备工艺为:备料、预处理、处理、压榨、纯化、膜滤、上柱、碱提、水洗、浓缩,即得富茶多酚茶油;其产品具有富含茶多酚和多种保健功效等特点,该发明不仅适用于制备富茶多酚茶油,还可用于制备富茶多酚菜籽油或富茶多酚的其它植物使用油;按照该发明的方法制备的食用油,适合各个行业的人们食用,尤其适合在高原工作和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们食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调补脾胃、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抗氧化、抗辐射、抗衰老、抗疲劳、降血脂等诸多保健功效的茶油,并提供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发明一种茶多酚保健茶油,是由下列按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茶多酚提取粉 3-6 大 豆 磷脂 0.01-0.2
葡萄籽提取粉 0.5-2 蔗 糖 酯 0.01-0.1
竹 叶 提取粉 1-2 三聚甘油酯 0.01-0.4
亚麻籽挥发油 0.05-0.1 茴香挥发油 0.1-0.5
茶 油 85-90 蜂 蜜 3-6;
将上述各组分原料混合均匀,即成茶多酚保健茶油。
其优化的技术方案是由下列按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茶多酚提取粉5 大 豆 磷脂0.1
葡萄籽提取粉1 蔗 糖 酯0.03
竹 叶 提取粉1.3 三聚甘油酯0.2
亚麻籽挥发油0.07 茴香挥发油0.3
茶 油88 蜂 蜜4;
将上述各组分原料混合均匀,即成茶多酚保健茶油。
与此同时,还提供另一种制备上述茶多酚保健茶油的方法,制备过程如下:
A、备料:按上述重量份分别取茶多酚提取粉、蔗糖酯、竹叶提取粉、茴香挥发油、亚麻籽挥发油、大豆磷脂、葡萄籽提取粉、三聚甘油酯、茶油、蜂蜜,备用;
B、向备用的茶多酚提取粉中加入占其重量20%的40-65℃温水,再加入备用的大豆磷脂,搅拌40-80min,然后加入占备用蜂蜜重量三分之一的蜂蜜,混匀,经高速离心,过滤,得茶多酚溶液,备用;
C、向备用的葡萄籽提取粉中加入占其重量15%的40-65℃温水,再加入备用的蔗糖酯,搅拌20-50min,然后加入占备用蜂蜜重量三分之一的蜂蜜,混匀,经高速离心,过滤,得葡萄籽溶液,备用;
D、向备用的竹叶提取粉中加入占其重量10%的40-65℃温水,再加入备用的三聚甘油酯,搅拌20-50min,然后加入占备用蜂蜜重量三分之一的蜂蜜,混匀,经高速离心,过滤,得竹叶溶液,备用;
E、将备用的茴香挥发油、亚麻籽挥发油、茶多酚溶液、葡萄籽溶液、竹叶溶液,投入微波震荡器中,再加入备用的茶油,混匀,在40-80℃震荡匀化,过滤,得处理茶油,备用;
F、向备用的处理茶油中加入相同重量的纯化水,洗涤1-2次,得水洗茶油;
G、将备用的水洗茶油经微滤膜装置过滤,收集滤出的油液,即得茶多酚保健茶油;
所述茶多酚提取粉为市售的茶多酚提取粉,其茶多酚含量大于80%;
所述葡萄籽提取粉是按以下方法加工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管天球,未经管天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51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无线控制系统及基于该系统的状态信息反馈方法
- 下一篇:粉粒体间壁式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