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微带线到共面带状线超宽带渐变地巴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2405.0 | 申请日: | 2013-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1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戴永胜;施淑媛;陈龙;朱丹;罗鸣;冯辰辰;方思慧;顾家;朱正和;陈相治;李雁;邓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5/10 | 分类号: | H01P5/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微带 线到共面 带状线 宽带 渐变 巴伦器 | ||
1.一种基于微带线到共面带状线超宽带渐变地巴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基板,下表面金属接地板,上表面第一金属片(S1)、第二金属片(S2)、第三金属片(S3)、第四金属片(S4)、第五金属片(S5)、第六金属片(S6)和介质基片中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第五金属化通孔(V5)以及输入端口(P1)、输出第一端口(P2)、输出第二端口(P3);其中,介质基片下表面金属接地板由三部分拼接而成,第一部分为上表面第一金属片(S1)对应下表面位置处的金属接地板从矩形沿半脊形渐变成与第三金属片(S3)同样的宽度,第一金属片(S1)对应下表面渐变为无金属地板,第三金属片(S3)、第四金属片(S4)下表面对应处无接地金属板;第二部分为上表面第五金属片(S5)、第六金属片(S6)对应于下表面位置分别有对称的渐变脊形金属接地板;第三部分为连接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金属地板,沿下表面介质边界分别连接前两部分,实现共地;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第五金属化通孔(V5)均与上下介质表面连接;第二金属片(S2)贴于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第五金属化通孔(V5)之上,把第一金属片(S1)下对应的地引到与其同一层,实现共面地;输入端口(P1)由第一金属片(S1)引出的抽头,输出第一端口(P2)是由第三金属片(S5)引出的抽头,输出第二端口(P3)是由第四金属片(S6)引出的抽头;第二金属片(S2)与第三金属片(S3)相连,第三金属片(S3)与第五金属片(S5)相连,最终输出到第一端口(P2);输入上表面第一金属片(S1)与第四金属片(S4)相连,第四金属片(S4)与第六金属片(S6)相连,最终输出到第二端口(P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带线到共面带状线超宽带渐变地巴伦器,其特征在于:上表面第一金属片(S1)、第五金属片(S5)、第六金属片(S6)为微带线结构,对应下表面金属接地板;第三金属片(S3)、第四金属片(S4)为共面带状线结构,对应下表面无金属地板;其中第一金属片(S1)对应下表面的地板沿半脊形渐变成与第三金属片(S3)同样的宽度,为实现信号传输从微带线结构转换为共面带状线的均匀过渡,确保电场由垂直介质到平行介质的转变,实现信号从不平衡到平衡的逐渐转换;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第五金属化通孔(V5)同时连接上下表面,把下表面的地信号引到与上表面金属片共面,为了保证电磁场从微带线到共面带状线的均匀过渡,减小反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微带线到共面带状线超宽带渐变地巴伦器,其特征在于:上表面第一金属片(S1)和其对应的下表面金属地构成微带线结构,为方便印刷生产,降低成本,采取共面地的结构,把金属地板的地信号通过第一金属化通孔(V1)、第二金属化通孔(V2)、第三金属化通孔(V3)、第四金属化通孔(V4)、第五金属化通孔(V5)引到上介质表面,再从微带线结构通过地板的渐变,从有到无,转化为第三金属片(S3)、第四金属片(S4)构成的共面带状线结构,对应下表面无金属地板,第三金属片(S3)、第四金属片(S4)中的信号相位相差180°;为方便与后续系统连接,又转化为微带线结构,即第五金属片(S5)、第六金属片(S6)及其分别对应的渐变脊形金属地板,实现共面带状线到微带线的均匀过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240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