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源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0434.3 | 申请日: | 2013-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42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8 |
发明(设计)人: | 姜培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F21S8/00;F21V17/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 | 代理人: | 王永建 |
地址: | 21500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导光板的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产业日益发达,数字化工具例如光学扫描器(opticalscanner)、智能型手机(smart phone)、数码相机(digital camera)、笔记型电脑(notebook)以及平板电脑(tablet PC)等产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多功能且美观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当使用者对数码产品的需求日渐提升,在这些产品中所使用的背光模块也成为设计改良的重点。
以侧入式背光模块而言,其例如是通过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源与基板所组成的灯条(light bar)作为光源装置,所述光源装置邻近导光板的入光侧,使发光二极管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的入光侧进入导光板。一般来说,发光二极管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侧之间的距离必须符合设计值,才能使背光模块具有良好的出光效率。然而,制造与组装公差可能会使发光二极管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侧之间的距离过大,且当导光板热胀冷缩时,亦可能会导致发光二极管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侧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动,或导致导光板与背板相互挤压而弯曲变形,这些情况皆会影响背光模块的出光效率。
中国台湾专利编号TW200720768揭露一种背光模块,于框架的侧壁上设置弹性元件,以使导光板紧靠至发光二极管。中国台湾专利编号TWI287688揭露一种背光模块,于框架上设置弹性元件,以使导光板紧靠至发光二极管。中国专利编号CN201110190562.3揭露一种背光模块,其磁性件吸附于发光元件的承载板与背板的侧壁之间。中国专利编号CN200820176234.1揭露一种液晶显示模块,其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分别设置于上框及胶框且相互吸附,以固定上框及胶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具有较佳的出光效率。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背板、一导光板、至少一第一磁性件及至少一第二磁性件。背板具有一底壁及一第一侧壁。导光板配置于底壁上且具有一侧边,其中侧边朝向第一侧壁。第一磁性件配置于第一侧壁。第二磁性件配置于侧边,其中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产生一磁斥力,侧边与第一侧壁之间通过磁斥力而保持间距。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中的一个,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分别配置于背板的第一侧壁及导光板的侧边,以通过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所产生的磁斥力来定位导光板,使导光板的侧边与背板的第一侧壁之间保持间距。当导光板受热膨胀时,所述间距的存在可避免导光板与背板相互挤压而弯曲变形,以确保光源模块具有良好的出光效率。由于光源模块如上述般利用磁斥力对导光板进行非接触式的定位,而不是利用接触式构件(如弹性元件)对导光板进行定位,因此可避免构件接触摩擦而产生的碎屑或异物影响光源模块的出光品质。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多个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部分构件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光源模块沿I-I线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多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 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04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