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裁断递料装置及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24588.1 | 申请日: | 2013-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2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于明进;李亚莉;王善梅;杨清夏;房锦效;王莹丽;蔡树阳;张丰仙;任丽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6D7/06 | 分类号: | B26D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45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裁断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裁断递料装置,属于橡胶机械行业。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性的越加重视,轮胎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指标被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在轮胎制造过程中,帘布接头的质量则会直接决定轮胎的成品率及使用寿命。因此,作为影响帘布接头质量的裁断设备的精度即成为轮胎厂选用的重要标准。然而,因其原有运输设备的输送方式和接头装置局限性,已越来越明显的成为整个裁断生产线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瓶颈。
传统的裁断机在裁断前的递料主要有磁梁递料方式和夹钳后拉料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均需在裁断主机前加一个大半圆型万向球板以满足小角度裁断角度变化的要求。磁梁递布方式由于磁铁本身磁通量的不稳定、各磁铁间磁通量的不一致等原因,还是会对裁断精度造成影响。后夹钳拉料方式是用夹钳夹住料头,通过X,Y轴两个伺服电机的不同速度同时运动合成所需要的裁断角度。上述两种方法虽为目前较为先进的递料方法,但其仍存在一些缺点,如合成角度变化大,在前后拉料夹持动作会占用较大时间,影响效率的提高,且结构较为复杂,主机前仍需加一个大半圆型万向球板等。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递料过程中合成角度变化大、效率低、结构复杂等不足,本发明通过对运输带进行改进并在运输带与裁断装置的连接处安装转向滑动装置提高裁断的精度和效率,简化设备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裁断递料装置,一端与导开装置连接,另一端与裁断装置连接,所述的裁断递料装置包括有:
输送带,由窄条输送带组成。
导轨,安装在裁断递料装置和裁断装置连接处,导轨分为a 、b两端。
转向滑动装置,安装在导轨上,用以带动窄条输送带的滑动和转向。
张紧机构,安装在窄条输送带的背面,用以调整窄条输送带的长度。
电机,安装在窄条运输带的一个端部。
所述的张紧机构包括有,
机架,用以为张紧机构提供支撑作用。
气缸,安装在机架上,用以驱动张紧机构的运动。
支撑板,安装在气缸上面。
辊筒,分别安装在支撑板及机架上。
窄带拖板,安装在窄条输送带背面用以支撑窄条输送带。
直线导轨,安装在机架上,用以起导向作用。
在运输带的背面还安装有吸风箱,用以吸附运输带上胶片,吸风箱通过送风管道与风机相连,吸风箱与送风管道之间为一对一连接或多对一连接。
所述的裁断递料装置的递料方法为:电机驱动窄条运输带以O点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实现不同角度向裁断装置递送胶料。O点位于导轨的中间位置,窄条运输带旋转时,转向滑动装置分别自导轨的a端、b端向O处滑动,窄条输送带与导轨之间形成不同角度,以实现不同角度的裁断。
转向滑动装置在滑动过程中并转动一定角度。
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对运输带进行改进并在运输带与裁断装置的连接处安装转向滑动装置提高裁断的精度和效率,简化设备结构,降低设备成本,减少设备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 裁断递料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 裁断底料装置A向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 导轨结构示意图;
图4 张紧机构处于收紧状态示意图;
图5 张紧机构处于张开状态示意图;
如图所示,1导轨,2窄条输送带,3电机,4吸风箱,5送风管道,6风机,7开关,8转向滑动装置,9张紧机构,91气缸,92支撑板,93辊筒,94窄带拖板,95直线导轨,96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一种裁断递料装置,一端与导开装置连接,另一端与裁断装置连接,所述的裁断递料装置包括有:
输送带,由窄条输送2带组成。
导轨1,安装在裁断递料装置和裁断装置连接处,导轨1分为a 、b两端。
转向滑动装置8,安装在导轨1上,用以带动窄条输送带2的滑动和转向。
张紧机构9,安装在窄条输送带2的背面,用以调整窄条输送带2的长度。
电机3,安装在窄条运输带2的一个端部。
所述的张紧机构9包括有,
机架96,用以为张紧机构9提供支撑作用。
气缸91,安装在机架96上,用以驱动张紧机构9的运动。
支撑板92,安装在气缸91上面。
辊筒93,分别安装在支撑板92及机架96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45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基于消费的数字内容租赁的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护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