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压离合驱动一体泵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319582.5 | 申请日: | 2013-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29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 发明(设计)人: | 关松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关松生 |
| 主分类号: | F16D48/02 | 分类号: | F16D48/02;F16D33/18 |
| 代理公司: | 梧州市万达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08 | 代理人: | 陈燕群 |
| 地址: | 543200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离合 驱动 一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离合功能的液力传动泵,特别是一种液压离合驱动一体泵。
背景技术
通常离合器与发动机曲轴的飞轮组安装在一起,是发动机与汽车传动系之间切断和传递动力的部件。离合器的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借接触面间的摩擦作用,或是用液体作为传动介质(液力偶合器),或是用磁力传动(电磁离合器)来传递转矩,使两者之间可以暂时分离,又可逐渐接合,在传动过程中又允许两部分相互转动。
目前在汽车上广泛采用的是用弹簧压紧的摩擦离合器(简称为摩擦离合器), 发动机发出的转矩,通过飞轮及压盘与从动盘接触面的摩擦作用,传给从动盘。当驾驶员踩下离合器踏板时,通过机件的传递,使膜片弹簧大端带动压盘后移,此时从动部分与主动部分分离。 摩擦离合器有简单,价格低等优点,但缺点是易消耗,不耐用,体积大,发热大等。
发明内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液压离合驱动一体泵,是集离合器和驱动马达成一体化,零部件少,且它的离合功能不是靠摩擦力来实现,而是靠调节液压油回流量以及控制桨叶转动角度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液压离合驱动一体泵,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主轴,装在主轴左、右两边的壳体,装在左、右两壳体之间主轴上的桨叶和填充桨叶;在左、右两壳体内各装有一个离合滑块,在离合滑块上固定有离合滑块顶杆,在离合滑块向外一端有一根离合复位弹簧和可旋紧在壳体上的离合复位弹簧固定螺母,复位弹簧让离合滑块弹力复位;在左边壳体上装有离合拉杆主轴,离合拉杆主轴由固定、密封拉杆主轴的轴套件将其安装固定在左边壳体上,在离合拉杆主轴上部装有离合拉杆,下端有离合拉杆主轴凸块,离合拉杆主轴凸块与离合滑块顶杆是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左边壳体还设有第一液压油进出口、第二液压油进出口,第一液压油进出口、第二液压油进出口直接与发动机驱动液压泵产生高压液压油的进出口连接。
本发明的离合功能是通过拉动离合拉杆方向来实现的。
当从“合”进入“离”的时候,拉动离合拉杆,让离合拉杆主轴凸块转动,并顶到离合滑块上的顶杆,使两块离合滑块同时向两边分开,让本从离合滑块以轴心对面桨叶做工经过的液压油的一部分可以从离合滑块向两边分开时产生的缝隙中通过,减小了做工液压压力,并且是离合拉杆拉越多,两块离合滑块分开越大,产生的缝隙就越大,做工液压压力就越小,当两块离合滑块分开到两边壁面时,液压油就等于直接通过离合马达,此时,液压油对液压离合驱动一体泵的主轴无任何作用力,停止转动。当从“离”到“合”时,让离合拉杆带动离合拉杆主轴凸块反向回转,两块离合滑块在离合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同时向中间的填充桨叶、桨叶接近,产生的缝隙开始变小,让桨叶得到越来越大的液压油分压力,直至到两块离合滑块贴紧中间的填充桨叶、桨叶,此时全部液压油只能推动桨叶做工才能通过离合泵了,即全功效耦合传动液压油液力。
本发明的液压离合驱动一体泵,是集离合器和驱动马达成一体化,零部件少,从“离”到“合”或“合”到“离”的全部过程中,不是靠摩擦来实现,而是通过移动两块离合滑块的缝隙大小,达到调节液压油回流量以及控制桨叶转动角度来实现的,所以,本发明具有操控容易,耐用,发热量少,节能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液压离合驱动一体泵的整体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2是液压离合驱动一体泵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液压离合驱动一体泵不带外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液压离合驱动一体泵的桨叶10和填充桨叶11安装在主轴4的位置折分示意图;
图中1是离合拉杆,2是第一液压油进出口,3是第二液压油进出口,4是主轴,5是壳体,6是离合复位弹簧固定螺母,7是离合复位弹簧,8是离合拉杆主轴凸块,9是离合滑块,10桨叶,11填充桨叶,12是固定、密封拉杆主轴的轴套件,13是拉杆转动标示,14是离合滑块顶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及工作过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关松生,未经关松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95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