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封称重一体式螺旋给煤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04873.7 | 申请日: | 2013-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7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马光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祺龙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33/14 | 分类号: | B65G33/14;B65G33/24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称重 体式 螺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封称重一体式螺旋给煤机。
背景技术
给煤机适用于火力发电厂燃煤炉制粉系统,能在很大的负荷变动范围内改善锅炉性能,使过热温度、再热温度和压力温度的控制更为稳定,使燃料与所需空气量更为匹配,所需的空气过剩量减少,连续给煤,称量准确,工作稳定,节能高效,是燃煤锅炉制粉系统中与磨煤机相配的先进的计量给煤设备。
目前常见的称重给煤机多是采用皮带式密封称重给煤机,当输送的煤粒度较少或为粉状时,皮带式称重给煤机就会出现无法锁料、计量精度变低、故障率高甚至无法正常使用的现象。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上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性能高,计量准确,锁料效果好的气封称重一体式螺旋给煤机。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气封称重一体式螺旋给煤机,包括:
输送装置,包括一横向的筒体,筒体一端上方设置有进料口,另一端下
方设置有出料口,筒体内贯穿有表面带螺旋叶片的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穿出筒体的两端面并且转轴一端连接有驱动电机;
称量装置,称量装置,包括下端吊挂连接筒体的拉力传感器,所述拉力
传感器连接有称重计量仪表;以及
气封装置,包括气封轴套,所述气封轴套套在筒体两端面外侧的转轴上,
气封轴套外端封闭,内端连接筒体端面并与筒体内空腔相连通,气封轴套上设置有气封氮气进口。
上述筒体底部设置有位于进料口正下方的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顶部与筒体转动连接且底部固定,所述拉力传感器悬挂在筒体设置出料口的一端上方,拉力传感器下端吊挂连接筒体。
上述筒体的两端面均设置有法兰盘Ⅰ,转轴的两端穿过法兰盘Ⅰ,气封轴套内端连接在法兰盘Ⅰ上,外端封堵有法兰盘Ⅱ,气封轴套与转轴之间填充有盘根。
上述螺旋叶片边缘与筒体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为2~4mm,螺旋叶片的螺距为245~255mm。
上述筒体外部两端分别套有一蒸汽伴热环形管,两个蒸汽伴热环形管之间横向连接有若干蒸汽伴热直管,蒸汽伴热环形管和蒸汽伴热直管相连通,一端的蒸汽伴热环形管上设置有蒸汽进口,另一端的蒸汽伴热环形管上设置有蒸汽出口。
上述筒体中部设置有与筒体内空腔连通的消防氮气进口。
上述转轴的两端套有设置在轴承座内的轴承,转轴一端穿过轴承通过联轴器连接驱动电机。
上述筒体上设置有检修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将称重和气封结合在一起,克服了以往称重和气封不能设置在一个筒体上的技术难题。因为具有气封装置,筒体内的煤不会通过间隙接触到空气,使设备具有一定的防爆性能,设备的安全度提高。螺旋叶片之间的螺距变小,螺旋叶片与筒壁之间的间隙变小,提高设备的锁料效果。类似于杠杆式的称重装置,使设备的计量精度更加精准。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发明的主视剖面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筒体,2转轴,3螺旋叶片,4支撑底座,5轴承座,6气封轴套,7气封氮气进口,8法兰盘Ⅰ,9吊挂点,10检修口,11消防氮气进口,12进料口,13出料口,14联轴器,15蒸汽伴热直管,16蒸汽伴热环形管,17驱动电机,18蒸汽进口,19蒸汽出口,20法兰盘Ⅱ。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气封称重一体式螺旋给煤机,包括输送装置、称量装置和气封装置,将称重和气封结合在一起。
输送装置包括一横向的筒体1,筒体1一端上方设置有进料口12,另一
端下方设置有出料口13,筒体1内贯穿有表面带螺旋叶片3的转轴2,螺旋叶片3从进料口12延伸至出料口13。转轴2的两端分别穿出筒体1的两端面,转轴2的两端套有设置在轴承座5内的轴承,转轴2一端穿过轴承通过联轴器14连接驱动电机17。驱动电机17援用防尘防爆电机。物料从进料口12进入,驱动电机17驱动转轴2转动,螺旋叶片3推动物料向前传送。螺旋叶片3边缘与筒体1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为2~4mm,螺旋叶片3的螺距为245~255mm。这种尺寸设计可以在不产生摩擦的前提下,提高设备的锁料效果。转轴2与螺旋叶片3由原先的碳钢材料改为了现在的不锈钢材料,提高防腐蚀性和耐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祺龙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祺龙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48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