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滚球阻尼缓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04306.1 | 申请日: | 2013-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2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曹云;周永峰;毛文玉;樊辉青;顾正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F9/24 | 分类号: | F16F9/24;F16F9/36;F16F9/50;F16F9/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朱水平;杨东明 |
地址: | 2018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尼 缓冲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反应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滚球阻尼缓冲器。
背景技术
阻尼缓冲器,用于消耗冲击能量,比较常见的是液压阻尼缓冲器。其工作原理是:当液压阻尼缓冲器受到冲击力时,推动缓冲器内的活塞移动,同时使缓冲器腔内的油液从节流口挤压出来,进入另一个腔内,此时节流口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冲击载荷形成阻尼力。这一过程消耗了大量动能,起到缓冲作用。
液压阻尼缓冲器在一些特殊工况下使用受限,例如在核反应堆环境下,高温高辐射的环境会导致液压阻尼缓冲器密封圈极易老化,油液也易变质失效。另一方面,液压阻尼缓冲器受到冲击载荷时,缓冲器腔内局部会形成较大油压,需要做好密封,导致加工工艺复杂及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液压阻尼缓冲器存在的密封圈极易老化、油液易变质失效以及密封工艺复杂且成本高的缺陷,提供一种适用于高温高辐射环境、结构简单、无须密封、高性价比的滚球阻尼缓冲器。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滚球阻尼缓冲器,包括一缸筒、一活塞和一活塞杆,该活塞杆套接于该缸筒内并且用于带动该活塞沿着该缸筒的轴向平动,其特点在于,该缓冲器还包括多个滚球和一个滚球复位机构,该活塞和该缸筒的内壁间形成有一个流道,该缸筒的内壁和该活塞杆之间形成有一个腔体,该些滚球填充于该腔体内,在该活塞杆带动该活塞挤压该腔体时,该些滚球中的若干滚球通过该流道挤压向该滚球复位机构,在该活塞杆带动该活塞远离该腔体时,该滚球复位机构将该若干滚球通过该流道挤压回该腔体。
较佳地,该滚球复位机构包括有依次连接的一个第一调节螺栓、一个滚球复位弹簧和一个复位挡环,该第一调节螺栓固定于该缸筒内,该复位挡环套接于该活塞杆上且与该腔体相对,该复位挡环将该若干滚球通过该流道挤压回该腔体。
较佳地,该缓冲器还包括一个第二调节螺栓和一个缸筒复位弹簧,该第二调节螺栓与该活塞杆相互固定,该缸筒的内壁上还设置有一环形槽,该缸筒复位弹簧的一端限制并固定于该环形槽内,该缸筒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迫于该第二调节螺栓上。
较佳地,该活塞杆还套接有一个弹簧支撑件,该缸筒复位弹簧的另一端通过该弹簧支撑件间接地抵迫于该第二调节螺栓上,该活塞杆上设置有一螺纹区,该第二调节螺栓能够通过旋拧的方式调节并且固定于该螺纹区。
较佳地,该活塞杆的靠近该腔体的端部设置有一个第一插销接口,该缸筒的靠近该第二调节螺栓的端部设置有一个第二插销接口。
较佳地,由该流道的两端向该流道的中部靠近,该流道的口径逐渐减小。
较佳地,该缸筒的用于密封该腔体的端部设置有导向筒,该导向筒密封于该缸筒和该活塞杆之间。
较佳地,该些滚球的形状为球形或椭球形。在该些滚球的形状为椭球形(甚至是卵形)的情况下,相邻两个滚球之间的撞击和摩擦更为充分,因此缓冲和减震效果更佳。
较佳地,该些滚球为钢球、铝合金球、铜球、铅球或陶瓷球。
较佳地,该活塞和该活塞杆一体成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使用滚球作为阻尼介质,无须过高的密封性能,避免了密封圈在高温高辐射下的老化问题,从而保证即使在高温高辐射环境下仍能长期可靠地工作;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滚球阻尼缓冲器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卸与维修以及易于加工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滚球阻尼缓冲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插销接口:1 导向筒:2
滚球:3 缸筒:4
活塞杆:5 滚球复位弹簧:6
缸筒复位弹簧:7 弹簧支撑件:8
第二调节螺栓:9 第二插销接口:10
第一调节螺栓:11 复位挡环:12
活塞:13 流道:14
腔体: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
本实施例的滚球阻尼缓冲器的结构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43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