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成型光照传感器、空调和灯光自动控制系统及汽车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01288.1 | 申请日: | 2013-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4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孙强;丁玮;柯胜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1/42 | 分类号: | G01J1/4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光照 传感器 调和 灯光 自动控制系统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有阳光光敏元件和环境光光敏元件的集成型光照传感器、空调和灯光自动控制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方案及缺陷:近年来,在车用集成光照传感器内部集成结构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专利1(申请号:200920228068),专利2(申请号:200920228069),专利3(申请号:200920228070),专利4(申请号:200920228071)中都对光照传感器内部集成结构做了阐述,但是上述内部集成结构都是对多个光敏组件的集成,每个光敏组件分别包括导光体结构和光敏元件,从而使得集成后的传感器的导光性能不佳,且装配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导光性能,提供了一种集成型光照传感器,适用于具有空调自动控制功能和灯光自动控制功能的汽车,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和灯光自动控制系统及汽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述集成型光照传感器,其特点是,所述集成型光照传感器包括扣合连接在一起的滤光器和底座,以及沿滤光器至底座的方向顺次设置在所述滤光器和底座围成的空间内的光敏元件模块和印刷电路板;其中,
所述光敏元件模块包括均位于滤光器正下方的阳光光敏元件和环境光光敏元件,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阳光光敏元件连接的第一处理模块,以及与所述环境光光敏元件连接的第二处理模块;
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的输出端和第二处理模块的输出端分别通过导线或针脚引至所述底座的外部。
优选的是,所述集成型光照传感器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边缘与所述底座的内侧壁卡合连接,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一侧表面与印刷电路板固连,所述光敏元件模块中的阳光光敏元件分别贯穿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二侧表面与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光敏元件模块中的环境光光敏元件分别贯穿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二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处理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二侧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阳光光敏元件相对应的第一承载部,以及与所述环境光光敏元件相对应的第二承载部;所述阳光/环境光光敏元件的主体置于第一/第二承载部上,所述阳光/环境光光敏元件的引脚顺次地贯穿所述第一/第二承载部和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二侧表面与所述第一/第二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一侧表面的边缘凸设有多根连接条,所述多根连接条的自由端分别与所述印刷电路板固连。
优选的是,所述底座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的输出端和第二处理模块的输出端分别借助导线或针脚贯穿所述通孔后,引至底座的外部。
优选的是,所述底座内还设置有接插件护套,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的输出端和第二处理模块的输出端分别借助导线或针脚贯穿所述接插件护套后,引至底座的外部。
所述空调和灯光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空调控制器和灯光控制器,其特点是,所述空调和灯光自动控制系统还包括上述集成型光照传感器,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或针脚引至所述底座的外部,与所述空调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处理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或针脚引至所述底座的外部,与所述灯光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汽车,其特点是,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空调和灯光自动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多个光敏元件共用一个滤光器,装配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
2、多个光敏元件位于滤光器的正下方,更有利于光源的传导,改善导光性能;
3、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4、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所述的集成型光照传感器的结构爆炸图。
图2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底座5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阳光光敏元件的工作电路原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环境光光敏元件的工作电路原理图。
图5示出了阳光光敏元件的输出特性图。
图6示出了环境光光敏元件的输出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012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