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广谱抗菌活性的链霉菌株T115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95999.2 | 申请日: | 2013-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2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唐选明;李淑英;聂莹;丁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P1/06;A01P1/00;A01P3/00;C12R1/465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广谱 抗菌 活性 霉菌 t115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及其应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的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链霉菌株,本发明还涉及该菌株及其发酵制品在生物农药及生物菌肥等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生物农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控制有害生物的新物质。随着环境保护、绿色食品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用抗生素作为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从微生物中发现的大约22500种生物活性物质中近70%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放线菌是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己知抗生素的60%是放线菌产生的,其中主要集中在链霉菌属,如链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巴龙霉素、丝裂霉素等重要抗生素。
随着对土壤放线菌代谢特性的深入研究,以及分离和培养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越来越多的土壤放线菌将得到分离。链霉菌一直被认为是产生各种抗生素的主要来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链霉菌属可产生的抗生素约有上万种,而目前发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虽然放线菌最初应用在医药方面,但随着其对生态环境影响小、污染少而在农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研究证实放线菌在植物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方面作用显著,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因此,发现新的抗菌活性菌株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特别是对植物致病菌具有极强抑制活性的链霉菌株;本发明的直接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链霉菌株。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利用该新的链霉菌株生产抗菌活性物质。
本发明人从我国海南省某地区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了一种新菌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T115,该菌株属于放线菌株,该菌株已于2013年4月1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7448。
本发明所述的链霉菌T115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为:
菌落密集成褶皱,起初呈白色,后变为灰色,绒毛状,菌落背面为橙黄色。光学显微镜下菌丝呈垂直状,0.45-1.20μm宽,如图1;电镜下观察孢子丝呈链状直丝,孢子呈椭圆形,表面光滑,见图2。
将T115接种到鉴定培养基上培养10天后,观察发现在各种培养基上T115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均生长良好,且呈现不同颜色,在马铃薯块和燕麦粉琼脂培养基上均产生可溶性色素,分别呈浅芒果棕色和火岩棕色。如表2、图3所示。
提取此菌的DNA,以27F和1492R为引物,扩增16S rDNA的序列。该16S rDNA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将该序列进行Blast比较,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菌株的同源性最高,相似性大于99%,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T115与Streptomyces vinaceusdrappus亲缘关系最近,如图4。
结合菌株形态观察、培养特性及16S rDNA的鉴定结果,参照《链霉菌鉴定手册》初步鉴定T115为链霉菌属中的灰红紫类群。
T115生长繁殖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96h)培养出大量具有极强广谱抗菌活性的产生菌培养液。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时间和能耗。利用该菌生产生物农药和生物菌肥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所述的利用链霉菌T115生产抗菌活性物质的方法,是将链霉菌T115接种到筛选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含有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的培养液。
所述筛选培养基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
其中,所述碳源选自下述化合物中一种或几种:燕麦粉、淀粉、黄豆饼粉、大米粉、可溶性淀粉、葡萄糖、蔗糖;
所述氮源选自下述化合物中一种或几种:酵母粉、蛋白胨、硝酸钾、酪蛋白、牛肉膏;
所述无机盐选自NaCl、K2HPO4、MgSO4、CaCO3;所述NaCl的终浓度为1.0g/L,K2HPO4的终浓度为1.0g/L,MgSO4的终浓度为0.5g/L,CaCO3的终浓度为3.0g/L。
所述水是无污染的清洁水,来源不限,如可为蒸馏水、自来水或井水等。
所述碳源优选是燕麦和大米粉,终含量分别优选:燕麦粉5g/L、大米粉5g/L。
所述氮源优选酵母粉,优选终浓度2g/L。
以上所述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用量均为在1L水中的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59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解酒的保健茶
- 下一篇:一种高原红茶加工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