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甘薯白绢病药剂防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95341.1 | 申请日: | 2013-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01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李云;杨巨芒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A01G7/06;A01N47/34;A01P3/00;A01N43/653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亮;程新敏 |
地址: | 550006 贵州省贵阳市小***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薯 白绢病 药剂 防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科学领域,尤其是一种甘薯白绢病药剂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甘薯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贵州省甘薯产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病菌也能为害烤烟、花生等作物。病菌随土壤、流水、种苗传播,危险性较大,病原菌一旦侵入为害,便连年积累,以后很难防治和根除,尤其在7-8月份的高温多雨季节,极易造成暴发流行成灾。在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从薯苗根部或茎蔓基部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进行繁殖为害,引起薯苗根部或茎蔓基部发病、腐烂。新病株上成熟的菌核又能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农事操作等因素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在甘薯的整个生长季节,病菌可以进行多次反复侵染,最后发病组织形成的菌核落入土中越冬。
白绢病于甘薯苗扦插成活后数天开始发病,入土茎蔓受害后,初呈褐色软腐状,土中茎蔓开始有白色绢状菌丝出现(故称白绢病),茎上叶片变黄、萎蔫,并逐渐枯死,在枯死病残株上可产生菌核。
过去,对白绢病的防治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即:1、选用抗病品种。2、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菌源积累。3、清除田间杂草,发现病株彻底清除,集中烧毁,减轻病菌积累和传播,控制流行速度和程度。但是,这些都是预防措施,对于已经发生的病害是比较难以防治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甘薯白绢病药剂防治方法,它能对已经发生的甘薯白绢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甘薯白绢病药剂防治方法,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0%的甲霜恶霉灵800-1000倍液对受害植株四周进行喷药,喷2-3次,每次用药间隔5-7天;或对受害植株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5%的三唑酮、根腐灵稀释600-800倍及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0%的硫菌灵灌根,将这三种药剂交替施用2~3次,每次用药间隔7~15天;或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灌根,灌根2-3次,每次用药间隔10天。
上述各种药物采用市售的常规产品,每次的施药量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施药量用药或按照药物的说明书使用,例如:硫菌灵根据说明书,每亩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50-400克,兑水50-75公斤灌根。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实验效果,发明人进行了如下实验:
2012年8月初贵州紫云县百石岩乡有120亩甘薯发生了白绢病,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经过20天后,所有发病甘薯的病情消失,甘薯恢复正常生长。
实验证明,本发明对已经发生甘薯白绢病药的作物的白绢病具有治疗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筛选出适合的药物及使用方法,使已经发生甘薯白绢病药的作物能获得有效的防治,能提极大的降低作物损失。本发明材料来源广泛,易于获取,使用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使用效果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1:甘薯白绢病药剂防治方法,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0%的甲霜恶霉灵1000倍液对受害植株四周进行喷药,喷药3次,每次喷药的间隔为5天。
本发明的实施例2:甘薯白绢病药剂防治方法,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5%为三唑酮的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根腐灵稀释600倍及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0%的硫菌灵,药剂交替喷雾施用各1次,每次用药间隔为12天,注意喷匀淋足。
本发明的实施例3:甘薯白绢病药剂防治方法,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5%为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灌根, 灌根3次,每次用药间隔为10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53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