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苯胺和硝基苯生化废水后处理的FeSO4催化水解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92072.3 | 申请日: | 2013-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6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陆建国;朱立忠;李艳荣;王金质;李忠建;侯红美;陈文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苯胺 硝基苯 生化 废水 处理 feso sub 催化 水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通过FeSO4/C-Cu电化学水解催化剂催化水解作用,使生化处理后色度和COD不达标的苯胺、硝基苯生化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处理苯胺、硝基苯工业废水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氧化法、生化法。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含苯胺、硝基苯废水常常会遇到二次污染或处理成本高等问题。另外还有γ-辐照处理法、超声波处理法、超临界水氧化法等,为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在实际处理中还未大规模使用。
该类废水的处理研究开始向低能耗、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处理方法或工艺的方向发展。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苯化工部采用台湾长荣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台湾专利的HSB菌种进行生化处理,是采用HSB(High Soution Bacteria)技术发展的一种对苯胺和硝基苯类处理有效的方法,但存在生化处理后排放水色度、COD高于国家排放标准,且难以降解。
关于此类废水的后处理报道较少。同济大学、镇江市水业总公司专利,申请专利号CN200910197532.8介绍:一种用于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的催化铁内电解与悬浮填料生物膜一体化处理工业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制备催化铁内电解滤料;第二步,设置常规的生物反应池,生物反应池内投加悬浮填料;第三步,将催化铁内电解滤料放置于生物反应池内曝气系统的上方的适当位置,催化铁内电解滤料装置在水流垂直方向放置;第四步,污水进入上述放置了催化铁内电解滤料和悬浮填料的生物反应池内处理;第五步,将来自于生物反应池的混合液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分别排放。本发明能够将催化铁内电解技术与生物法有机结合处理难生物降解工业废水,可减少毒性污染物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增强生化处理效果。
北京大学专利,申请专利号CN200810113140.4介绍:本发明主要通过固定化微生物-厌氧生物滤池(I-AF)和固定化微生物-曝气生物滤池(I-BAF)处理;其中:废水经过调节池均质后,投加聚合铁或聚合铝混凝反应,进入沉淀池去除废水中悬浮物(SS);该出水进入三级I-AF反应器和四级I-BAF反应器进一步处理后,达标排放。详细方法步骤见说明书。本发明优点是生物处理采用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提高了微生物的抗毒性,实现了对高浓度硝基苯、苯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高效生物去除,降低了处理成本,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上述专利对硝基苯、苯胺废水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但作为前处理,对于高浓度入水的处理效果一般,并不能有效减轻生物处理的压力,尤其不能保证排放水色度、COD的达标,而本发明为生化水后处理方法,能有效解决上述发明存在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苯胺、硝基苯废水生化处理弊端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苯胺、硝基苯废水的FeSO4/C-Cu电化学水解催化剂催化水解后处理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用于苯胺和硝基苯生化废水后处理的FeSO4催化水解方法,其特征是通过FeSO4/C-Cu电化学水解催化剂催化水解作用,使生化处理后的苯胺、硝基苯生化废水达标排放。所述的催化剂填装于水解池,填加量为100-3000g,注入苯胺和硝基苯生化处理废水,进水速为每1-30L停留5-40小时。
所述催化剂制备方法是:将FeSO4溶解后,加入挤条活性炭和NaCO3,搅拌3-8小时后,抽滤洗涤,在50-200℃下烘焙,待完全烘干后,升温至100-400℃固化2-6小时,最后加入铜碎刨花,混合均匀,即制得FeSO4/C-Cu电化学水解催化剂。所述的FeSO4浓度为20-300g/L,NaCO3浓度为10.2-100g/L。所述的挤条活性炭与FeSO4的质量比为0.6-3.2:1。所述的铜碎刨花与FeSO4的质量比为0.2-2.2:1。所述的抽滤洗涤终点以加入Ba(NO3)2溶液不产生白色沉淀时为终点。
本发明一个典型的水解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20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