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电磁波辐射织物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87627.5 | 申请日: | 2013-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8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俞国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兴麟染整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2G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杨晞 |
地址: | 21417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波 辐射 织物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电磁波辐射织物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防电磁波辐射织物主要用于人体防护,这其中关键就是选择对电磁波具有良好屏蔽功能的材料。
在国内外有关资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采用金属化织物,这种织物是在普通的化学纤维或天然纤维织物表面镀上一层金属(镍、银、铜等),但这种织物耐洗涤性能差,即随着洗次数的增加,其屏蔽性能逐渐下降。另一种是采用金属丝编织成的网作为屏蔽层的三层织物,里和面为普通的织物,中间夹层为金属网,这种织物不能用水洗,而且比较笨重。
不同性质的材料对射频电磁波的作用不同,导电性强的材料作用以反射为主,导磁性强的材料作用以吸收为主,绝缘体则为穿透性好。需要一种耐洗涤、重量轻、体积小而且价格方面比较低的屏蔽织物织造所需要的纱线原材料,不仅要求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对电磁波具有突出的反射性能,而且还必须满足纺纱、织造、缝制等加工要求。
为此本发明选择了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不锈钢纤维丝束作为防电磁辐射屏蔽材料。但是不锈钢纤维品种规格比较繁多,不锈钢短纤维混纺织成的织物与不锈钢长丝混纺制成的织物,其屏蔽效能差异较大。
因此,同时考虑到屏蔽织物穿着的舒适性、强力、染色等特性,本发明选用天然棉纤维、合成纤维涤纶短纤与不锈钢金属短纤维混纺交织制作不锈钢纤维防微波辐射混纺纱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防电磁波辐射织物制备工艺。所述工艺制备得到的防电磁波辐射织物耐洗涤、重量轻、体积小而且价格方面比较低,是合适的屏蔽织物织造所需要的纱线原材料,不仅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对电磁波具有突出的反射性能,而且还满足纺纱、织造、缝制等加工要求。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电磁波辐射织物制备工艺,所述防电磁波辐射织物用天然棉纤维、合成纤维涤纶短纤与不锈钢金属短纤维混纺交织制作而成,含有生产不锈钢纤维30%,棉35%,涤纶35%包括不锈钢纤维长丝束的剪切工序、不锈钢纤维混纺纱并条工序、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粗纱工序、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细纱工序、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络筒工序;其中
牵切主要工艺参数为:
头并主要工艺参数为:
二并主要工艺参数为:
三并主要工艺参数为:
细纱主要工艺参数为:
络筒主要工艺参数:
采用光电式电子清纱器,槽筒速度900r/min,张力重量15g。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1)不锈钢纤维长丝束的牵切加工
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不锈钢纤维长丝束牵切方法加工得到的短纤维条干不匀,易起毛,而且混纺纱线中不锈钢纤维分布不够均匀,使得彼此之间的抱合力较低,条子易被拉断,同时在牵切加工过程中不锈钢纤维散落多,消耗大,生产成本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设计采用了一种不锈钢纤维长丝束牵切处理更有效的方法,采用拉夹法来牵切不锈钢纤维长丝束。即用两根需要混纺的棉、涤纤维条子,将其分别上下对准在不锈钢纤维丝束被牵切拉断后须条的出口处喂入,这样牵切后的不锈钢短纤维被夹持在这两根条子之间,形成一根包芯条,条子外表看不见不锈钢纤维。此方法加工出来的不锈钢短纤维条有效避免了上述一系列的问题,而且不锈钢纤维均匀分布在常规条子中间,保证了混纺含量的准确性,提高了产品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实用价值。
(2)不锈钢纤维混纺纱并条工序
为使不锈钢纤维能够混合均匀,提高最终产品的外观质量,本发明一般采用三道并条工序。并条机采用接触式断条自停装置时,由于不锈钢纤维的导电性将导致自停装置关闭机器,所以必须将自停装置关掉,但势必增加工人的用工量和劳动强度;采用光电式断条自停装置,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但是对喂入条子控制不好。
(3)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粗纱工序
粗纱捻度的选择上要偏低掌握,粗纱定量不宜过大,以减少在后道工序中细纱的牵伸力。
(4)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细纱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兴麟染整环保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兴麟染整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76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下分离连接器测试装置
- 下一篇:力传递装置